敦煌雕像核雕(敦煌雕像核雕图片)
1. 敦煌雕像核雕图片
敦煌木雕画其实是版画中的一种, 是国内版画的最早形式。敦煌木刻画所用的木料有梨木、黄杨木、白桦木、杜鹃木、柳木等,它既有传统木刻画的共性,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木刻画吸收了绘画,版画,雕刻,雕塑的视觉综合表现手法,从原始素材搜集,每一步都进行创作式的表现。另外,木雕画介于绘画的软和雕塑的硬,绘画的快和雕塑的慢之间;在绘画表现上,敦煌木雕画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的表现手法;在特征表现上,在不同的雕刻对象上运用不同的线条来描绘;在画面处理上,重视形体美和装饰的效果;在构图上,注意构图的饱满,虚实的结合、对称美的统一。
2. 敦煌石窟雕像
敦煌莫高窟130窟 南大像
莫高窟第130窟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前后费时约二三十年。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因为这尊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因此在唐代文献中已将其称为“南大像”。大佛雄伟的身形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轻柔自然,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在塑造这尊大佛时,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像通高26米,仅佛头就高达7米,这显然超出了人体的正常比例,但是却巧妙地解决了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使观者在仰视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
此尊大像的面相饱满,但没有丝毫的臃肿,给人以强劲的结实和厚重感。五官开张大气,虽略有夸张,但细节处理得都很精到。当你登到石窟上层,从洞窗中猛然看到这张面孔时,真会情不自禁的“哇”一声,因为太震撼了!
3. 敦煌雕像核雕图片高清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4. 敦煌雕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雕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
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5. 敦煌雕像核雕图片欣赏
答:鸣沙山春节期间有娱乐项目。
1.“朝圣敦煌”文化自信之旅。推出以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主的世界石窟艺术长廊半价游,莫高窟增开4个夏秋季不开放的洞窟,游客可参观12个洞窟。
2.“探秘敦煌”研学科普之旅。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莫高学堂)、敦煌文化学院(敦煌市委党校)、敦煌博物馆、阳关、玉门关、莫高里工匠文化村、月牙泉小镇等研学基地为重点,量身定做不同形式敦煌文化专题研修班、研学班,精心推出“念念敦煌”“九色星空”“霓裳佛国”“彩塑制作”“版画雕刻”“壁画临摹”“阳关壮别”“烽火传递”等课程和文化艺术体验项目,以及鸣沙山·月牙泉、雅丹等景区景点的“鸣沙试验”“敦煌沙画”“地质地学”等科普研学产品2、
6. 敦煌雕像核雕图片大全
敦煌石窟由于开在砂砾岩上,不能进行雕刻,所以采用泥塑加彩绘的办法塑造佛像,洞窟中也没有象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那样满壁的雕刻,而是用壁画来表现佛国世界。因此,通常认为敦煌石窟内有泥塑之像,无石雕或木雕像。
但事情总有例外,这次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突然注意到伯希和从莫高窟掠走的文物中,有不少雕刻作品。据荣新江先生的统计,吉集博物馆所藏伯希和收集的木雕作品有21件(《敦煌学十八讲》)。在《西域美术》(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收集品)一书中,雕塑作品并没有完全刊布。在吉美博物馆的展厅内,我看到展出的来自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作品共14件。
7. 敦煌佛像雕塑
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
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泥塑阶段除几个唐代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身架,塑泥一般有两层,里层用草泥粗塑,外层用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干后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后贴在壁上,经描绘后有浮雕效果,这种工艺兼有彩塑和壁画的功能,使得三维的彩塑和二维的壁画在石窟内的组合更加协调和浑然一体。塑像造型圆浑,形体结构以外来佛像粉本为主,呈式化较强,效果统一完整,但不够精确。造型技巧还保留着石雕手法,没有充分发挥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塑像的形体比例有一个渐进过程,佛像菩萨的身段渐趋修长,至西魏由于中原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体比例夸张到高峰。
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 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于北方民族的统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在雕塑造型上出现了“面短而艳”的新形式,佛像呈头大,体壮,脸型方阔的特征,标志着莫高窟艺术风格的又一次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动荡不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不断对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敦煌所处位置虽相对稳定,由于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对其石窟艺术不断施以影响,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丰富多变的面貌。
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座洞窟建造时间的长短主要由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的财力和势力、社会变迁等各方面条件决定。莫高窟的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各类人物,因此营造时间也长短不一。一般说来,一个大型洞窟的开凿时间,大约需要一年到三年左右,小型洞窟为几个月到一两年时间,而高达数十米的大像窟花费四五年时间才完成开凿的工程。壁画塑像的绘制时间则相对短些,通常是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不过,如遇到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比如说战争,那么一些洞窟的营建就有可能因社会动荡而不得不暂停,甚至经过几个朝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
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
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8. 玉雕敦煌石窟图片
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在元朝之前总共历经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和西夏多个朝代的兴建。根据史料记载,公元366年,有一位名叫乐尊的高僧从敦煌经过,看到一座山上闪烁着金光,其中隐约有万佛浮现。乐尊深受感染,随即在金光浮现的地方开凿了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莫高窟内现存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四万五千平米壁画,以及两千四百余座彩塑。莫高窟各个洞窟的规模相差极大,最大的洞窟面积达到了两百六十八平方米,最小的洞窟高度还不足一公尺。原本在洞窟外面还建有木制的殿宇、廊道等,不过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木制建筑如今早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