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对艺术的认识与看法有哪些?

对艺术的认识与看法有哪些?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砍柴、吃饭、游泳、打球、走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喜怒哀乐;用绘画去表现梅兰竹菊、花禽走兽;用书法去表现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罗丹是19世纪欧洲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雕刻家,他有一句享誉世界的名言“美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艺术相形见绌,它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今天我就从绘画艺术这个侧面来小议一下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的载体”简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活动,给人的感觉更接近艺术的含义。艺术中处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但艺术的表现,不是生搬硬套生活,而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通过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再运用到艺术中去。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必须经过提炼、加工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目前,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大家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吴冠中的《春如线》,画面很简洁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是一种生活积累。我想如果作者没有看到过春天的柳枝,没有感受过春天的话,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的。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人们都说画的很像,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却发现它们有很多的不同。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依据虾的特点总结出这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笔下所画的是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美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大自然在赋予了人类一切的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在人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及思考时,便产生了描述生活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绘画就产生了。可以说,是绘画给人类带来了对自然与人生的发现。

​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虽然作者在画面中对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这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美术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教学中来,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由此可见,艺术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小则日常生活、物质享受,大则人生志向、灵魂感悟。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还要多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生活中处处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理解中国文化有点难度,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势力划分几千年,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正如山东出响马,绍兴出师爷一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借这个话题谈论下山东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是山东文化的精髓,也正是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奠定了山东文化的根基。

文化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周王朝大封诸侯,各国公在各自领域发展经济,加之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

齐鲁是山东文化的奠基者。周王朝将姜太公封在了齐国,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国。这两个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一个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一个奠定了国家治理的体系基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齐国、鲁国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和霸权主义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齐国,位处于山东、河北交界之地。自古燕赵大地出豪杰,问题是不出也不行,不出的话,造就被齐国给灭掉了。在管仲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风气受之影响,众所周知的“官妓”就是处于管仲的经济政策。在管仲的努力下,齐国逐步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国家框架,成为了后世国家阶层划分、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齐国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霸权国家,甚至想一度代替周朝。但最终由于内乱,田氏代齐。且春秋战国时期,刺客侠士居多,有名的荆轲就是齐国的邻居,齐国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好战的风气。且齐国是第一个开通海上贸易的国家,齐国经济的发展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齐国就曾经在朝韩等地进口过兽皮等物质。这也是齐国人的思想要比其他地域的人更为开阔一些,物质的丰富,也造成了齐国人的豪爽之气。吴起、晏子、孙武、孙膑都是出自此地,可见军事家的养成离不开尚武精神的熏陶。

从齐国再往前追溯,山东地界之人被称为:东夷。具体是不是有待于商榷,但是从黄河到渭河形成的原始部落来看,山东虽然可能存在了部落文明,但相对于黄河流域炎黄的正统部落文明来看,还是属于野蛮行列之类。经常收到“五帝”的打击,舜帝的功绩里面就有“东长、鸟夷”,据考证,舜帝是在冀州,东面差不多是滨州、东营的沿海方向。也许这也造就了山东人好战的性格。

从齐国在往后发展,山东由于靠近河南,自古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山东不属于战略要地,但是在河南的旁边,且在山东的青州、兖州也是重要的粮仓和兵源之地,故欲得天下者很难容下山东的自治。且山东作为抵抗北方少数民主的前线,到后期的海上重要防御基地,也是营区。从汉至清,始终围绕河南展开政权斗争,山东无可或缺的被波及,且山东人好战,多被征为士兵,前往打仗。当初袁绍凭借青州兵大杀四方,后被曹操所得平定中原。且由于山东的地理位置与北方之地相邻,北京地区在金朝定都以前,可谓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下,能与游牧民族争锋的正是山东大兵,尤其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期间,更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鼎盛时期,山东作为南北朝的一个分界点、五代十国政治权利的外圈,无可避免的养成了山东骄横之气,也就是颇有现在东北人的性格。

鲁国,地处与河南、安徽交界的位置,鲁国的文化影响对山东、对中国可是影响至深,并深深的烙尽了山东人、中国人的骨子里面,这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两大圣人:孔孟,都是出自此地。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虽然周公旦没有来,但是鲁国作为周王朝的直系王国,一直是其他诸侯国无可比拟的。也正因为此,周国作为礼仪治天下的政治典范,鲁国更是其中的表率。齐国、鲁国两国不是和谐的邻居,经常的开展战争,但是战争不是一方面的掠夺,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礼仪和好战的碰撞、融合。随之后来的秦汉将山东势力范围重新划分,直到清朝形成现在确定的版图,山东两个国家的文化属性不断融合发展,逐步行了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山东文化,并号称“礼仪之邦”。

泰山,作为山东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泰山是中原地区唯一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最高、最宏伟,经过周王朝礼仪文化的努力,封禅已经成为秦汉皇帝取得上天予以承认合法正确的重要标志。这也促进了山东文化融合了多地区的文化精髓,但主要是北方的文化,暨中原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交锋之中,最终儒学文化能够战胜其他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正是由于儒学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并逐步发展自身学说所成。泰山正是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溶发展的一个媒介。现在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祠、王母娘年都是文化发展的传说,也是首次将儒、道、佛融汇后发展起来的泰山文化。

齐鲁文化的融汇交流所发展出的文化,用“响马”来形容最为贴切,响马既体现山东人好战的性格,又表现出山东人光明磊落的行为。这是山东人的文化标签,直至现在,标签仍在众多的山东人身上体现着。

山东人可以为相、可以为将,但终究当不上帝王,这也是山东文化对山东人的必然影响。山东自古作为拱卫京师之地,兢兢业业替天子保卫国门,极少发生造反事件,这就是儒学文化的影响,礼仪之邦的风度。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形成了山东文化的枝干,而儒学文化将这种融合文化在山东固化扎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东文化。造就了山东人吃苦耐劳、豪爽勇敢、谦虚礼让的品格。

可以说,齐鲁两国时期奠定了山东文化的基础,燕赵之风和中原礼仪丰富了山东文化。到现在无可否认的是:山东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山东人也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