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底部特征(清代瓷器底部特征图片)
一、清代铜器底部特征?
清代铜器底部常铸有铭文。
因为清代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如“大清乾隆年制”铭文。
贵族为了弘扬祖德、刻纪功烈,铸造铜器并记录在铭文中。
礼器使用的多寡,更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到了清代,铜器已失去了这些意义,它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手中赏玩的艺术品。
二、清代瓷器气泡特征?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三、建文瓷器底部特征?
建文款官瓷,其中有青花瓷,色秞瓷等,彩瓷,其特征:器型规整,胎质细腻,秞色温润如玉,工艺精致,器身上刻有气势磅礴的五爪官龙,落款有《大明建文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也有无圈单列六字楷书款,器型前承洪武,后传永宣,从收集到的建文官瓷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瓷对比,它一改洪武质朴宏大的器型,变的隽秀典雅,胎质比洪武更为细腻,器型与绘画纹饰与后来永宣生产的官瓷有惊人的相似,青花料的使用更与永宣青花一样,呈现的是“苏麻尼青”料固有的特征,发色深沉浓艳,颗粒浑散自然,锡斑凹凸明显,器型纹饰不但与后来的永乐宣德瓷类同,也明显看出有洪武遗风的存在!
这说明在建文年间,瓷业生产力已得到稳定发展,且当时的景德镇是战争的后方,可见“靖难之役”的战争并没有对景德镇瓷业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和影响,建文瓷中“苏青”料的使用,景德镇瓷业历史记述中从来没有阐述过,但从这些建文官瓷上的彩料、纹饰特征推断,可以断定“苏麻尼青”的原料在大明建文朝已得到大量进口和使用,而且景德镇窑工已熟练的掌握这种青料的使用技术。
其中笔者藏有一件《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高30.6Cm,口径7.5CM,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缠枝莲纹,壶身菱形开光圈内画折枝花果纹,壶身旁绘牡丹花纹,壶身下近足部绘变形莲瓣纹,壶底足圈内满秞,壶流与颈间有一云板相连,壶柄上绘四朵灵芝,柄下有三颗乳钉,壶流两侧绘卷草纹,在其造型与绘画工艺中,洪武遗风十分明显,壶流正面书写《大明建文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这与洪武和后来的永宣青花大壶落款有明显区别,使用的青花呈“苏料”典型的特征,青入胎骨,发色深沉浓重,整器工艺精致,气势宏礴,这只建文款《青花花果纹大壶》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中出土的“永乐花果纹青花大壶”如出一澈,其造型,画工,胎釉、青花发色都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青花原料的使用,无论其发色、浑散、颗粒、锡斑,微观等特征都有惊人的雷同。
正说明景德镇瓷业的制造工艺是历代传承有续的。
永乐官瓷在制造工艺上很大程度继承了洪武和建文时期的技术,建文色釉瓷中以红秞器最为特别,建文红釉的特征却与永宣及后朝的红釉有很大区别,我们知道,红秞工艺是瓷器烧制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其秞料配方与烧制温度必需极为严谨,由于明早期景德镇高温红秞烧制技术还不太完善,这时期的高温红秞发色并不稳定,洪武朝烧造的红釉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
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
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和喜庆吉事,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
“祭红”红而不俗,鲜艳而温润,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
“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釉光莹润如玉,颜色鲜艳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
有人把“祭红”称为瓷中人造宝石。
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这顶“瓷品王冠”上璀璨的明珠。
建文红秞采用独特的含金秞料发色,应属金红类红釉工艺,其深红的秞色表现的极为独特,器物在光线下,红秞内敛出温润的五彩蛤砺光,红的鲜艳,令人爱不释手,建文红釉既不是高温铜红秞工艺,也不是低温铁离子发色的矾红釉工艺,其工艺至今无法解释,在后朝还无发现类似红秞器,这说明后人难以造仿,笔者收藏的一只《红地绿釉缠枝莲碂式盖瓶》,造型极为独特,
四、寒窑瓷器底部特征?
特征一:整体非常粗糙
明、清两代民窑的成品率是非常低的,烧造环境不好,很多窑口顶多就算个小作坊。
因此,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底足问题绝对不少。
1、胎釉脱离
瓷胎过渡位置出现断釉,底部釉面滚包,这是制胎不精细造成的。
瓷器本体与底足连接处没有修,才出现这种情况。
2、塌底
仔细观察,明代民窑器多数是很薄的斜圈足,大量使用的原因是省材料、制作方便快捷。
但缺点也很明显,圈足支撑面小,如器心再厚一些,弄不好就塌底,器内底部则出现一个坑。
3、粘砂
多数民窑采用垫砂烧制,粘砂情况几乎不可避免。
五、清代钧瓷底部的特征?
我们总会查看瓷器的底部。因为这里记载制作器物的时间、地点、制作者的姓名、器物作坊的牌号等。
传世的宋代钧官窑产品中,以底部刻有汉字数码的钧瓷最为珍贵。同款作品,如果有名师名窑的标识与没有底款相比,价格相差甚远。了解钧瓷的款识。对于我们了解钧瓷的历史、文化。认识器物的内在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清代仿汝窑底部特征?
1、修胎规整,胎体是灰中泛红。有些类似汝窑中的:香灰胎。
2、釉面呈泛滥的天青色,釉色均匀,干净,器物的表面有细小的开片纹。与北宋时期的蟹爪纹比较相似。清代仿汝窑仿的仅仅只是釉,但是大多数的釉面比较透亮。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与北宋时期,的玉的质感相差的比较远。
3、造型繁多。除了汝窑的常见器型外,还创造许多丰富的品种。大小相差悬殊。仿汝窑的底部也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七、清代青花罐底部特征?
清代青花罐特点:
1、造型上
清代罐子上下修长,盖子盖在口沿外面,盖子盖住的地方没有釉;明代的盖子像茶壶盖一样,盖在口沿里面,施釉到口沿上。罐子肩部丰满的年代好,溜肩的年代靠后。
2、清代青花一般使用国产料
八、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九、清代豆釉瓷器特征?
豆青釉是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为罕见,以清代传世品较多。明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铜鎏金嵌金丝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其体形虽小,但作工颇为精湛。
近日,一只清乾隆花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8860万港元,创下清代单色釉瓷器拍卖纪录。
据悉,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是“古城雅韵:京都珍藏清代御瓷”专场拍卖中6件拍品之一,被一位电话竞买人拍下,成交价高出估价1500万港元数倍。
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色深如翡翠,釉面凝厚。清代豆青釉也常作地色,在豆青上加彩二次入窑烧成,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效果好。
清代豆青釉因为它属民窑器,制作精致,特别是造型规整,这是乾隆时期瓷器的一大特征。清代康、雍、乾时期是瓷器烧制的高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胎、釉、造型还是纹饰工艺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乾隆时期,瓷器胎质细润,造型比例适宜,外观优美,虽然其秀雅不如雍正瓷,坚硬不及康熙瓷,但其釉面光润肥腴,该器釉面淡雅柔和,如玉似冰,纹饰图案细腻有层次感,白花堆粉较厚,绘画精致,可谓一丝不苟。足底处理也很规矩,足脊滚圆。
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十、清代胭脂釉瓷器特征?
特征:
①、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碗撇口,深弧壁,圈足。
②、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缠枝花纹。
③、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的,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
④、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