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瓦当兽面核雕(瓦当兽面纹都叫什么名字)

1. 瓦当兽面纹都叫什么名字

“鬼面瓦”,不仅仅是为了装饰与观赏,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

建筑物顶部的“鬼面瓦”,现场参观中感觉其造型更接近于虎头,其实也是吉兽纹之一,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取之震慑、辟邪、降恶之用

2. 瓦当兽面纹都叫什么名字来着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指:朱雀、青龙、白虎、玄武。这些生物在生活中没有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都源自生活。这些神兽有祛邪、避灾、祈福的功效,且都有着特别吉祥的寓意。

朱雀神鸟是祥瑞的象征;龟和蛇寿命都很长,所以由它们组成的玄武便象征长寿;青龙和白虎是门神,用于镇守道观,也就是道教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

此外,虎神能驱妖镇宅,祛邪避灾,因此古时常以虎的兽面形装饰在青铜器、玉石器、瓦当等器物上;民间把虎看作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便是希望孩子们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同时虎也具有王权富贵的寓意。

3. 瓦当上的神兽

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纪念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圣地,位于安徽省亳州市。

天静宫占地三千多亩。其以众多的殿堂为主体建筑群,殿堂周围附带有长廊、绿化地、会仙桥等。天静宫的整体格调的基础也是“无为”,天静宫全局分中路和东、西三路。走进中路,天静宫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在该中轴线上,前后分别为山门、灵官殿、老君殿以及三清殿。

天静宫台基遗址、九龙井、问礼碑的发掘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其中九龙井其中一口春秋瓦圈井,被誉为天下第一井,独特的构造为古井研究提供了实例,天静宫遗址所发掘的瓦当,屋脊神兽都代表着汉代建筑最高水平。2015年1月6日,天静宫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涡北街道办事处郑店行政村郑店自然村

4. 兽面纹瓦当寓意

清代崛起于东北,灭明统一四海后原样蹈袭明代北京都城宫阙,且全盘继承明代文化,到康熙、雍正、乾隆时代达到全盛时期。尤其是辽宁省海城缸窑岭、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建造的官窑琉璃厂,大力生产琉璃瓦,运用黄、绿、碧、紫、黑等各种鲜艳美丽釉瓦铺茸殿阁门庑屋顶。

而清代官窑琉璃厂的制瓦手法都来自明代工艺,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作为特例,唯造出施青花图纹于白瓷之瓦当,值得大书特书。

清代巴瓦也是全然承袭明代,与帝室或亲王有关之宫殿、陵园等建筑使用黄釉瓦或绿釉瓦,瓦当主要作龙纹。唯清初辽宁宫殿与清太祖福陵、清太宗昭陵不用全圆瓦当,而是用下部垂尖状瓦当。

龙纹之外瓦当纹继承前代,有兽面纹,然亦有牡丹纹、寿字纹等。清代唐草瓦也同样是承袭明代制瓦工艺,其下端表面呈垂尖状,与巴瓦相同,与帝室亲王有关者施用黄釉瓦或绿釉瓦,浮雕龙纹,亦做成牡丹、唐草等花草纹。更为珍稀者乃白瓷青花,其表面描有张开两翼之凤凰图纹。

5. 瓦当兽面纹都叫什么名字啊

瓦当建筑是古代民族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了当代的各种文化、艺术。比如从汉代时期开始,受汉代建筑文化的不断影响,瓦当的主体纹饰主要以'四神'的各种形象纹饰为主,分别主要是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融合了自战国以来的所有优秀民族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基础上充分结合不同时代文化艺术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探索创新,形成独特的汉代民族四神瓦当艺术文化。

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纵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

6. 兽面瓦当是哪个时期

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量扩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窑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热匀,再加上封窑严实与最后阶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光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砖、瓦、陶水管的出现,准备了条件。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遗址中发现用夯土和土坯混筑的墙。土坯是以后烧砖出现的前奏。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连续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当。从而以丰富的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不过瓦的使用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物上。陕西省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在陕西岐山县赵家台曾发现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空心砖呈长方形,中空,外面拍印细绳纹,制作规范方正,长1米,宽0.32米,厚0.21米,壁厚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经考古学家现场勘察鉴定,确认出土空心砖的灰坑为西周时期标准灰坑。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砖数量不多,其类型有空心砖、铺地砖、小条砖等。在秦早期都城雍、栋阳、咸阳以及燕下都等战国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铺地砖、大型空心砖等。空心砖中最长的可达1.5米,这么长的砖只有制成空心才能烧透,同时使重量减轻,便于搬动。在秦都咸阳遗址中发现了多种砖,质地坚硬,颜色多为青灰,制法一般为模压成型,并模印纹饰。根据出土文物看,当时的制坯方法主要有“片作”法和一次成型法。"片作"法是将坯泥拍打成片,铺在与砖坯同大的刻有纹饰的模板上拍打而成。以四块泥片合成一个方筒,再用小块泥片堵住一端,接缝处用软泥抹合。一次成型制胚法,砖壁壳较厚,是用坯泥堆摔垒叠而成。砖角无接缝,砖面的纹饰是坯成之后再刻划上去的。战国晚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空心砖椁墓。1988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墓。两座墓一个由475块砖平砌构筑,另一个由155块砖立砌而成。砖的规格约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秦代,砖已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遗址中,发现了三种条形铺地砖和一种曲尺砖。秦代的砖主要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带有"左司显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条砖。左司为左司空的简称,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砖瓦。西汉前期空心砖比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来铺建阶沿或踏步,在地下用来砌造墓室,。空心砖墓的结构可分为平顶箱子式和两坡顶式。所用砖少则十几块,多则一百余块,有长方形砖、柱形砖、三角形砖等式样。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每块砖所在的部位分别设计,制坯时还需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空心砖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砖上模印有画像,其内容丰富多彩,如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画像空心砖墓。整个墓室用133块各种不同形制的空心砖筑成。全幕所用空心砖,除封门砖和铺地砖为素面外,墓顶和四壁的砖都印有精美的画像。西汉时期,制砖业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生产也有发展。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发现了7座砖窑,每窑约能容18000砖左右,窑旁多有水井。由于空心砖制作复杂,不宜大量生产,而小条砖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应用灵活等优点,至东汉时期,小条砖逐渐代替了空心砖。汉代小条砖尺寸逐渐规范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为配合条砖的使用,还创造了多种异型砖,如榫卯砖、企口砖、楔型砖、曲面砖等。魏晋以后,小条砖的应用更为广泛,产量也增加了。唐代,铺地砖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龙尾道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莲花纹方砖。据专家推测,在龙尾道平级铺素面方砖,在坡道则铺莲花纹砖。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然后入窑烧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国城市遗址中都遗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许多带图案的瓦当。各国瓦当的图案不同,反映出各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等。如秦国流行各种动物图案的圆瓦当,有奔鹿、立马、四兽、三鹤等;赵国为三鹿纹与变形云纹圆瓦当;燕国主要有饕餮、双龙、双鸟和山云纹等半瓦当。战国时期瓦的结构有了重要改进,就是把瓦钉和瓦身分离,这不仅增强了瓦的固结,而且使瓦坯的制作简化。秦汉时期是瓦的发展兴盛阶段。瓦当在战国开始从半圆形向整圆形演化,至东汉时全部为圆形。秦汉瓦当图案很丰富,并有很多文字瓦当。如汉长安地区建筑的瓦当,有的以“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语作纹饰;有的宫殿、官署往往用其名称作纹饰,如“上林”、“左弋”等。王莽时期由于谶纬学盛行,而以四神象征四方是谶纬学的内容,故王莽宗庙的四门,一般东门用青龙瓦当,西门用白虎瓦当,南门用朱雀瓦当,北门用玄武瓦当。1986年,辽宁省文物部门在绥中县墙子里村发现了大型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当直径有52厘米,如此大的瓦当,可以想像当时建筑的宏伟。西汉中期,开始把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业,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在洛阳龙虎滩村的一处北魏官府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扁平菱角形瓦钉、兽面纹脊头瓦、鸱尾等,推测这是北魏官府手工业产品。在瓦上有刻划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据刻划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官府制瓦是以隧为单位,隧主是低级武职,隧主之下有技术工和若干种工人。技术工称为匠,并分成轮(用陶轮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生产瓦件的匠、工可能是按军事组织编制。唐代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3种。灰瓦质地较为粗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多用于宫殿和寺庙。例如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土的黑色陶瓦,大的直径23厘米,大约用于殿顶;小的直径15厘米,大给用于廊顶。还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大约用于檐脊。瓦当纹饰南北朝以后由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多为莲花纹。在唐长安城兴庆宫遗址,发现的莲花纹瓦当种类多达73种。

7. 瓦当上的纹样

汉代凤纹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如汉代漆器上的凤纹样、汉代瓦当、画像石上的凤鸟纹样、与汉代青铜器上的凤纹样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

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凤纹图案也别具风韵,其简洁、拙朴、浑厚的形式美至今仍为人们赞赏和乐道。

8. 兽面瓦当图案都有什么动物

长白山不仅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的发源地,它位于我国吉林省境内和中朝边界。历史上,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元朝都曾统治过这里。不过,与长白山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大清王朝。

长白山脉孕育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而满族在历史上建立了清王朝。由于这里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所以长白山也被清朝皇室称之为圣山。

清王朝入关后,从清顺治元年起,一直到清咸丰十年为止,大清一共封禁了长白山200多年的时间,禁止任何汉人进入长白山。对于原因,清朝始终没有公开过。

相传,长白山是大清王朝龙脉所在,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皇帝害怕被人挖断龙脉,所以设置了柳条边禁令,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东北和长白山。

龙脉存,王朝兴;龙脉断,王朝灭。民间普遍认为长白山就是清朝爱新觉罗家的龙脉,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宛如真龙吐息,是一片圣地。如果汉人到来,势必毁坏龙脉的风水。

因此,在清朝前期与中期,广袤的东北地区都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直到晚清时期,东北遭到沙俄帝国的入侵,清朝为了充实边防,才废除禁令,允许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当然也包括长白山地区。

不过迄今为止,长白山并没有发现任何古代墓葬,但民间传说长白山下埋藏着众多辽国古墓群、金国古墓群以及东夏王朝古墓群。在小说《盗墓笔记》中,作者就描写了长白山上的东夏王朝墓葬“云顶天宫”,墓主人为东夏万奴王。

其实,历史上的东夏王朝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建立者是金国大将军蒲鲜万奴,这就是“万奴王”的历史原型。史书记载,蒙古帝国崛起后,金朝走向衰落,大将蒲鲜万奴趁机在东北一隅建立了东夏王朝。不过,由于东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再加上云顶天宫只是小说虚构出来的产物,所以真正的长白山东夏古墓并没有被发现,至于是否存在也难说。

而且,清朝封禁长白山也不是为了什么“龙脉”。清朝入关以后,统治并不稳固,而当时的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朝十分害怕汉人进入东北,断了满人的退路,所以禁止他们在长白山一代采参、捕猎。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参与互动。

文/历史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