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单籽佛手(核雕佛手入门草图)
1. 核雕佛手入门草图
按照榄核子的形状和大小 核雕艺人们一半将橄榄核分为以下几类: 1。单核: 也叫做大核,一般长度超过5CM,比较适合雕刻单件作品,价值很高。 2 。小核: 与单核相比,小核是很小的,市面上很少见,所以一般价格比较高。 3。怪核: 就是形状比较奇怪的核子,如核雕艺人门所说的佛手,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见独特的艺术品,由于这样的核子比较少,价格不菲。 4 。细长核: 形态狭长,一般用来雕核舟一类的题材。 5。 圆核: 形体通圆,就是最常见的雕刻18罗汉的核子, 普通核:这类的核子比较常见,一般用制作素珠 二、按照核子的筋分类: 1、二花:通常此类核比较扁,是创意首选,此核料的产量非常有限; 2、三花:非常常见的橄榄核,表面三根筋,品种分布很多; 3、四花:产量比较少,表面四筋分布较均匀,通常是罗汉,合二仙首选; 4、多花:此类核也算怪核,很少见,都是可遇不可求,名家常寻; 三、按核子的肤色肉色分类 1、黑金刚:表皮发黑,肉极红,易发浆,上色快,理想罗汉用料; 2、红金刚:表皮发红,肉色稍红; 3、铁圆核:表皮偏黑,白筋密度大,稳定易刻; 4、紫核:表皮发紫,普通用料,部分资深师傅创意首选.你要是有时间可以去博宝艺术网看看去。
2. 佛手 核雕
鉴别橄榄核方法 1、颜色是否均匀,有无花点。塑料的不可能有花的说法 2、核肉厚不厚,核皮薄不薄,以肉厚皮薄的为佳品。 3、密度高不高,如果是密度不高的核子,在上油后会很容易花。 4、是否是怪核,核子如果是特别大或特别小的,价值会很高。如果是佛手核或多花核,那就更是难得的佳品了。
3. 雕刻佛手
林觉民•冰心故居
居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杨桥路17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林觉民生平史迹》展和《冰心与福州》展。该故居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林长民)聚居处。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
该故居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前门临后街,门头房曾作为“万升桶石店”。主体建筑三进,占地面积694平方米,大门改在杨桥路。原冰心与父母住在二进左厢房,祖父住在右厢房,前为书房,后为卧室。正座南侧隔墙外,自东起为紫藤书屋,与正厅前廊相通。墙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院中小屋双间,一厅一房,是当年林觉民夫妇的居室,南面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树。这正是林觉民《与妻书》中描写的情景:“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你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对于大院,冰心晚年在《我的故乡》中,也有一段形象的记述:“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
严复故居
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严复,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瘉壄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思想家。生平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另有《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等行世。
二梅书屋(福建省民俗博物馆)
该故居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
大院朝街六扇大门,一进厅堂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可搭七层桌;两侧厢房窗棂用木格纹编缀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用楠木制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各进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均设覆龟亭遮雨。
主座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院落。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三进为花厅,所有门、窗、壁、板皆用楠木制成。门窗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漆画的树木花鸟和戏剧故事。厅前小花园中建两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边亭,并有一株百余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曾住此院。
水榭戏台
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
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临街六扇大门,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均铺以平整条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第二进明三暗五格局。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
花厅的最大特色是建有水榭戏台,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它是府内喜庆宴会的重要场所。水池面积60平方米,池底涌泉,长年不涸,池内养有金鱼、鲫鱼、龟鳖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戏台,坐南朝北,系单层平台;内顶上方形藻井,中刻团鹤,周饰蝙蝠,象征福寿双全。戏台三面临水,中隔天井,面对楼阁,拾音良好。戏台呈方形,面积30平方米。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池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戏台正对面建双层楼阁,可供聚会、看戏或登高望远。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皆精工细作,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至今保护完好。
小黄楼
黄巷的标志性建筑"小黄楼",位于黄巷中段北侧36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该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
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后其女梁环姿、女婿赵新居之。
花厅为双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做工讲究,雕刻精巧。楼上走廊两侧对向出挑露台,通连假山。楼两侧靠墙是糯米与三合土制成的雪洞,至今保护完好。楼前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桥栏板上刻“知鱼乐处”四字,水清见底,群鱼游弋。东侧一座半边凉亭,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亭周12个悬钟,各尽其致。庭内修竹数行,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园内有一株珍贵的古芒果。
郭柏荫故居
该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4号,俗称“五子登科”宅第。保留完整,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并存,是福州典型的民居建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末,原系衙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郭柏荫显贵后购置重修。其父郭阶三,生五子,皆登科第,因此宅前悬“五子登科”牌匾。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周围墙。规模宏大,门面壮观,东西间距二十余米。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前廊宽敞,厅中28根大木柱,用材硕大,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过后天井,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为花厅
园林,庭院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见底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园林的韵味,中有一株珍贵的古羊婆树。
叶氏民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叶氏民居,位于南后街南侧,是光绪十二年进士叶在琦先生的故居,叶在琦先生是光绪二十七年“全闽大学堂”的监督(也就是福州一中的校长)。叶氏民居始建于明朝,整个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21平方米,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是南后街现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5年,叶氏民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叶氏民居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展示中心,宣传与弘扬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千余件。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聪彝故居(城市会客厅)
故居位于宫巷北侧24号,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新闻总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曾设于此,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道光间,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所购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终。故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动空间宽广,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
房屋坐北朝南,毗邻三座,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临街设6扇大门,木构架,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致,墙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进,第一进南面照墙上堆塑獬豸,为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设覆龟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东墙外花厅、园林。
园林宽广,分布榕树、竹林、花坛、鱼池、拱桥,景色宜人,其中小叶榕尤为珍贵。园西北建后花厅,木构,梁柱硕大,做工细腻,檐下悬钟雕刻佛手等柱头,精巧雅致。故居整体建筑高敞气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谢家祠(福建状元府艺术馆)
吉庇巷北侧60号系谢氏家祠。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多次修建。1958年因扩路又有改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状元府艺术馆。
该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
祠内发现两面“武魁”牌匾。清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开启民智。五四运动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闽侯县党部和《闽侯日报》社均设此。1930年12月11日,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中共福州市党团组织发动示威游行至此,福州互济会领导、共产党员李光被捕,经营救无效,牺牲。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时,也以此作为城内办公地点。
刘家大院(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刘家大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28、30、32、34号,现为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刘家大院是龙山“电光刘”刘氏家族的产业,是当时福州城内的豪宅之一。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总面积4532平方米,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单姓宅院。坐南朝北,规模庞大,布局工整,工艺精美,保存完整。刘家大院的建筑尺度和用材也很惊人: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长又宽,梁柱等结构构件硕大,天井里的石勒脚很多都是用整块的大青石砌筑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刘家大院作为福州民居的特色,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灵动通透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稳重和大气,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三坊七巷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时刻激励着我们。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筹建于1961年,1982年对外开放。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部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是全国林则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则徐精神展示中心、林则徐资料研究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专题纪念馆。
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裔及乡贤为了纪念林则徐,在获得朝廷恩准后修建的专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楼门、仪门、御碑亭、树德堂、花厅、云左阁和园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风格的古典园林式祠堂建筑。
“林则徐史绩展”包括: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等五大部分。
4. 佛手橄榄核雕刻精细教程
橄榄核佛手寓意一:福寿绵延
佛手谐音“福寿”,福寿两字寓意简单明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应该是大多数朋友们最淳朴的愿望,而橄榄核佛手就刚好具有这样的寓意。
橄榄核佛手寓意二:福气在手
橄榄核佛手具有这样的寓意当然也和中国文化中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寓意的方式有关系,佛是“福”的谐音,而佛手的造型和人的手十分相似,所以不管是用谐音还是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佛手寓意就是福气在手
5. 核雕佛头教程
这是个典故。据说当年佛陀外出,适逢大雨,龙王化作蛇来给佛陀遮雨。后人为了纪念,就造了这样一种像。
佛佑平安,雕佛的寓意是保佑佩戴者吉祥平安,根据男戴观音,女戴佛的习俗,一般更适合女士佩戴。龙,是中华图腾,象征尊严和尊隆,龙腾四海,一般更适合男士佩戴,寓意是锐意进取,前程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