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虎溪三笑(虎溪三笑的典故)
1. 虎溪三笑的典故
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有多事者,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据考证,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2. 虎溪三笑的典故喻指什么
“虎溪三笑图”,描绘东晋时期释慧远在庐山虎溪桥,送别陶渊明、陆修静,因三人语洽道合,途中仍谈论不已,不觉已过虎溪桥,三人相顾开怀大笑——因慧远送客人,从不过虎溪桥,此次不知不觉中破了例,所以相视而笑。故事虽违背历史事实,但因题材有意思,又适应唐以后三教合流的需要,所以画者不乏其人。
3. 虎溪三笑的典故反应了思想文化的多元
宋词典故:三笑。
[出典]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票山,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此。”
[释义]宋人传说,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破例远送陶潜,陆修静过虎溪,三人相与大笑。世人传有《三笑图》。
4. 虎溪三笑典故简介介绍
江逸子[1],于1938年出生于福建,画家,师从于李炳南大师,从事绘画已有50多年,代表作品有精于工笔国画,《极乐妙果图》、《地狱变相图》、《虎溪三笑》
5. 虎溪三笑典故反映了
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30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画幅上的人物远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人物的线条也相当流畅。
6. 虎溪三笑的三位代表人物
老虎就呼号吼叫起来。 成语故事“虎溪三笑”里面的吧。
7. 虎溪三笑是成语吗
小溪 、溪水、 溪流、 溪谷、 溪涧 、九溪、 溪沙、 曹溪 、溪碓 、溪客 、陵溪、
“溪”,普通话读音为xī,“溪”的基本含义为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如山溪、清溪。
在日常使用中,“溪”也常做名词,表示古族名,如溪狗。
“溪”,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形声字。溪本写作豁。谷表意,像山谷中有水,表示溪是山谷中的小河:奚表声,奚本指古代奴隶,卑微藐小,表示豁是山中不起眼的小河。皆书从水、奚声,表示小河沟。本义是山间的小河。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溪”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8. 虎溪三笑图的典故
含有溪的四字成语有:
梦溪笔谈、
虎溪三笑、
磻溪六年、
青溪小姑、
青溪小妹、
云溪醉侯、
十里潜溪、
勃溪相向、
雅溪卢氏、
溪壑无厌、
浯溪河乡、
香邑溪谷、
安溪周姓、
娑婆礑溪、
溪水潺潺、
溪水淙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