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国画的步骤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步骤 从临摹入手 传统的中国画,经过长时间历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现程式。它是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师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铸而成的。这为中国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所谓程式,就是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表现样式。如线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是最初为了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经过画家长期的潜心体察、琢磨,或从表现其他对象获得启发借鉴而形成的一些表现手段,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主观创造。其本身已具审美价值,不因时空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便于人们应用这些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便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成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出现各种新的表现程式。如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确认,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如人物十八描中不少描法,现时已不适宜移用),而新的程式又将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不断地交替向前发展着。符合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讲绘画有程式的表现方法,即表现某个画材,应当这样画而不应当那样画,这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作画经验,也是艺术的结晶,为我们学习绘画带来借鉴之便。有借鉴与无借鉴的艺术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区别。所以,学习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程式,就成为入中国画之门的“敲门砖”了。对于一个献身于国画事业的初学者来说,有效的捷径当推“临摹入手”。 选择临摹范本,有条件能直接对照真迹揣摩临写最为理想,但没有条件的用复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有临摹价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巧,体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对待临摹不能抱实用主义态度,一般从临摹到掌握及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套用。任何表现技法都与其内容相适应,将描写彼时彼景的某种技法取来描绘此时此景,用适合表现古代衣着的线描来描绘现代人衣着,就会显得不协调,产生学习与应用的矛盾是必然的。那末何以要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一是为了体会进而掌握传统的线描程式美;二是学习古人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借以启发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三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丰富、优秀艺术遗产的思想感情。 面对一件临摹范本,首先进行读画。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点,是属于苍劲刚健一路还是圆润浑厚一路,找出其笔墨有哪些规律,进而研究临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闭目如在眼前。临画时,不可看一眼画一笔,因水墨写意画笔势连贯,虽笔断而气连,拘泥每笔皆与临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视领略临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动与笔墨生发寄兴对象于一炉的精神所在。我们可以照临不误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但这不是我们临摹学习的目的,通过临摹掌握一定的笔墨技法,仅仅依靠临得象是解决不了的。关键在于入我化境,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人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的,每见一佳作,若不能面临就靠默记,并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复细心琢磨,不如我自为我,才能从临摹中收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画自元代已趋向衰落,所存画迹能供我们现时临摹学习的实在太少,现代的水墨人物画技法,需要从山水、花鸟画技法中借鉴。业余学画者,选择临本的画,不妨宽点为好,临摹基础打得越坚实越好,便于把握笔墨这一关。白描人物与工笔设色人物,素来为写意人物入门必修基础课,不容忽视,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临摹作业。只要有可能,多涉足博物馆、各类展览会,通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把自己摆进去,从中悟出学画道理来,明白自己应该学和不应该学的东西。在学习吸收期间,不可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一切艺术品,力求从每件艺术品里得到启发,学到点东西。 认真解决造型关 要学好人物画,临摹只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如何解决人物造型问题才是学习道路上最难攻取的一关。我们主张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就需要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奠定一定的写实基础是必要的。讲写实,决不能曲解为见白画白,见黑画黑,不要任何艺术处理的自然主义。中国绘画是始终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文人画兴起,增加了表现主义万分,但仍不失为现实主义作为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主张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而非不着边际以变形夸张为目的,因而能为中国人民所乐意接受。不过,在造型上过早追求夸张变形,因学养不深而带在片面性,欲攀艺术高峰恐有内功不足之虞!为此,在毕生的艺术生涯中,最初用上短暂的数年时间,屏弃好高骛远,急功求利杂念,而扎扎实实打好厚实基础,以便建起自己艺术的金字塔。 怎样提高人物造型能力?笔者的体会是,需要有个严格造型基础训练过程。就是通常所讲的要学点素描。对于学习中国画人物画要不要学素描,数年前在美术教育界曾有过争论。但莫衷一是。不主张学者认为“先入为主”不利于掌握民族传统;主张学者认为西洋素描训练方法系统科学,便于较快提高造型能力。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姑且不去论定。但笔者以为,学习效果好坏,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吸收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反映能力等主观因素。尽管学点西洋素描可能给学国画带来某种消极不利影响,然而却可以学到科学的观察方法,解剖透视知识,以及正确把握形体的方法。本着这些去学素描,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素描是指单色的绘画,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现在,普通采用以线描为主,适当借助明暗体面,侧重分析研究形体结构的素描方法,作为学习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训练,这是比较能结合专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明暗体面法塑造对象相比较,用线概括造型的难度要大得多。 笔者认为先学一阶段的明暗体面素描,掌握一定的体面塑造技能,并对此有所理解而后再逐渐过渡到用线造型,有助于将来更成熟地吸收旁系艺术营养,思路广阔,视野远大。 与此同时,经常不断地进行速写锻炼,对于学国画人物显得特别重要。勤画速写,不仅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且能提高用线的艺术概括能力。速写还对灵感与感受的生发,及至主观感情的表露,增加甚多的锻炼机会。在美术界可以发现,一个速写能力强者,其造型能力必定不是弱者。目前一些美术工作者,经常借助照相机收集创作素材,此举当然不容非议,但是,对于一个造型能力尚且薄弱之学画者,也仿照这么做,他就得不到速写所带来的良益,又如何能较快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呢?愿初学者从严要求,养成随时随地勤画速写的良好习惯。 无论是画素描还是画速写,长时期面对模特儿写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利的话,莫过于作画的信赖性,画一件平常熟悉的东西,也非得对景写生不可,不相信记忆中的形象。根据写意画的特点,要求首先必须对被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理解,牢记其组织结构,下笔方能一气呵成,画家的思想感悟,笔墨技巧才得以充分顺畅地发挥出来。如果只能面对正襟危坐的模特儿写生,注意力势必被一些表现现象所困扰、分散。从而影响技巧的施展。对此,我们历来提倡默写锻炼,以提高形象记忆能力。速写时遇到动作频繁变化是不允许看一点画一笔的,必须凭记忆画下去,对一瞬即过的形象或动作,也只有通过刻苦默记锻炼,才能逐渐捕捉下来。一次默写不正确,复又观察对照,如此往返多次印象深刻,掌握形象的结构,透视及动态规律,就更加有把握,因而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少一些。最终才能达到徒手作写意画的目标(即不用起稿,象画写意花鸟画那样信笔拈来)。 学习的效果,进步的快慢,往往取决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所走的道路。讲默写重要,就一个劲地专在默写上,记忆力是加强了,但不知久而久之,画出来的形象极有可能犯类同干瘪、不深刻的弊病。因此要同样重视现场写生作深入刻画的练习。确实有些创作能力强而又造型本领不错的青年,但不会画写生,或者能画小幅不能画大幅,显示自己的技巧容量不大。论学画,当然不可以此为满足而影响将来更上一层楼。总之,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造型生动准确,既要具有较强的写生能力,又有默记并能自由造型的本领,以此调整安排好学习进程,高标准要求自己,去处理好慢写与速写、写生与默写的关系。 关于用笔用墨 用笔 学习国画,首先要学用笔。我们在比较中西绘画用线的本质区别之后,已加深了国画用笔的理解,有助于探讨古代和现代中国绘画用笔方法。“书画同源”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学习书法用笔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收放转折、有藏有露、一波三磔等悟出绘画用笔要领。如一幅画的用笔锋芒全露,直来直去,便不符用笔美感要求;下笔处处皆收笔、笔笔都藏锋、犹同蚯蚓布满画面就毫无趣味可言。所谓收放、藏露……表明用笔亦须符合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发展规律。 笔毫在纸面上运行,能轻能重,能粗能细,可竖可卧,可正可侧,可顺可逆……变化无常,而展现的笔迹名册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骨法用笔”这一条,亦即是区别非中国画用笔(线)的本质不同点。概括地说,国画用线造型须按特定的审美要求,依循用笔本身的规矩方圆,运笔须有法度,我们称之为“笔法”。但“笔法”的格趣,有高雅甜俗之分。就雅避俗是历来论画与习画者所关注的艺术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当今学习国画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识别什么样的笔法值得效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画画的笔路能否正确的问题。笔路不正,一旦养成习惯,如同入了“俗窟”便很难自拔了。 为练就一手好笔法,从初学开始,应认真注意落笔起手如何顿挫,运行中如何保持用力均匀坚挺,转折处如何转锋不露而呈曲铁状,起锋收笔怎样控制。这些用笔起码要求,应时刻不可疏略地贯穿到临摹、写生中去,严格有意识地进行用笔练习。最初运笔不妨慢些,注意心觉气舒,不急不躁,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坐要正,站要挺,肩、肘、腕、指各关节都要放松,使力能顺畅地传递到笔端。运笔行进中,还要随时辅以局部关节的转动,使笔法生动而有变化。如若某一关节紧张,就会分散部分力度。常见初学者不是腕僵,就是臂僵,误以为在用力,结果适得其反,笔死力浮,不得运笔要领。凡事起头难,严格用笔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下意识的举动,出笔不论快慢,是点是线或是块面都能达到用笔技巧美要求。 各种运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趣味,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脾胃的笔法,常常是构成自己画风的一大重要因素。如运笔潇洒活泼、顿挫挑剔强烈,与运笔沉着缓慢敦厚,二者的绘画风格有显著区别;用侧锋笔或逆锋笔画画,其趣味亦大为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幅画只能允许一种笔法,用圆笔、中锋笔就不能兼用侧锋笔。事实上,仅用一种笔法作画反而音调少变化。大凡合乎对比变化和谐统一的形式法则,用笔是正,是逆,是拖,是侧,都不应受到框框的束缚。兹举以下几种笔法,请比较一下各自所具的格趣:(1)中锋笔—笔锋在上居中,笔根先行,有浑厚刚韧劲挺趣味;(2)侧锋笔—笔锋在左、笔根在右,笔杆向右倾运行,反之亦然;或笔锋在上笔根在下、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运行,有松动、秀逸的味道;(3)逆锋笔—笔锋在前笔杆向后倾斜,朝笔锋方向运行,有苍茫古朴老辣之意;(4)顺锋—笔杆横卧,顺笔杆方向横抹或顺拖,有洒脆活泼利落的感觉。 此外,运笔的轻重徐疾,能为各种笔法增加更多的感情色彩。如有的画家作画窸窣有声,放纵狂逸,其笔调似有感情奔放之态;有的则心静气觉,运笔徐徐,不急不躁,笔不妄下,笔调又有一番质朴无华、精神内敛之意。由于发现用笔能直接关系到客观对象的再加工和物我交融的主观情思的抒发,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在中国画里,对用笔的重视与研究之深,是古今世界一切绘画中绝无仅有的。 前人经验告诉我们,用笔熟练才能挥洒自若,得心应手。但过熟便偏向油滑,易流入华而不实。比如原来用中锋笔,一经熟练,势必偏向快速,运笔速度一快,笔锋接触纸面,在单位面积内时间少,所承接的压力也就少了,笔力难以入木三分,线条因凝不住而显得流动光滑。这般滑溜的线条,给人有轻浮单薄的感觉,不合国画用笔的审美要求。 避免用笔纯熟之后,容易产生的弊病,一般总是考虑适当地从习惯用笔的对立面方向,加以调节补充。如行笔太快,线条油腻,则应予收敛,行笔迟缓些,以增加线的质朴感。画论还告诫我们,用笔熟练不是目的,还须“熟后生”。生者,用现代观点看,就是要变革,不能满足老一套。但一味求“生”,亦可能走向反面,为生而“生”,不免有股做作气,缺少真切,自然的美感! 用笔因人而异,每人都有他特有的笔法。其间,有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坏习气。追究习气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阅历见识不广博,没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学习前人的笔法中,追求表面的象似,不分对象,不按需要,生搬硬套,时间一久且不能好自为非,必然积习难除。作画时,每每下笔都流露出习惯的那一套,就该引起警惕,努力加以突破。所以,对笔法技巧能否区分什么是习气,将会直接影响画格的雅俗。用墨用墨不得法,浓淡变化不当,非平即花。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中国画借用墨来描绘对象,是率先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特点的结果。它无须照搬映入我们眼帘的红红绿绿的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刻画,唤起人们对以往经验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对用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用墨指导原则。当一幅画具备浓淡枯湿焦等墨色变化并达到和谐统一时,用墨上才被看作完美的。所谓“墨韵”就在其间了。我们理解“墨分五色”,并非让墨色变化在画面上均匀地出现。必须保证某一墨色在画面的优势。例如以湿墨为主,间以适当的干枯墨便显得统一有生气。用墨与用笔一样,千变万化无定法,关键是要掌握墨色的对比关系。用墨有浓无淡,或有淡无浓,无以对比,墨色便平;有湿墨而无枯墨则墨色不活……掌握对比的分寸,要避免半斤对五两势均力敌的对比。怎样把握住对比因素的主与次,并由此产生的整体效果与节奏韵律感,不仅是初学者也是画家需要经常不断地加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绘画的各种艺术效果,不是单由掌握要领就能轻易获得的。熟能生巧,大量的实践才得以熟,生巧才有基础。古人有“惜墨如金”之喻,意即用墨须有分寸,不可滥用。要恰到好处,唯有过硬熟练技巧,方能做到这一点。有的老画家,在一幅画完成后,水盂中的水仍然是清的。初学水墨画,在生纸上作画最不易掌握水分,用笔蘸墨后先在废纸上披试一下是必要的。但这样作画,终究有种畏惧心理,生怕控制不了水分而缩手缩脚。对于一个水墨画家,最忌匠气用墨,浓是浓,淡是淡,界限分明,变化生硬而少自然天趣。一条说来简单做则不易的经验是:要善于随机应变,将湿就湿,将干就干。当笔豪饱和墨汁,落笔时不必担心墨汁渗透如何,径自画下去直至干枯,自有变化自然之妙。设计一幅画的墨色分布,须注意统调优势,如大面积墨块对小面积墨块,大湿墨调对小干墨调,其余类推。一笔见浓淡的笔法,宜用在构图简洁,着笔不多的画体,否则显现不出每一笔所具有变化丰富的艺术趣味。读者可参看图例中几种用墨的不同效果,结合实践,注意不断积累自己用墨经验。
不同的画是不同的。。写意 信手由来 自以为写意就是画出心中所感 求神韵 山水一般会先墨勾轮廓 再皴擦上色等 上色一般用清赭石打底色 …… 花青 赭石接染…… 青绿和浅降山水又有不同…… 花鸟 一般是通过颜色渐变来显现 有时会再笔上蘸大部分颜料 再在笔尖染重色…… 也有先勾边的但一般只有花 那就偏向小写意了 当然山石什么的一般都是先勾勒的工笔 一般会先画好稿子 再摹在宣纸或绢上 工笔上色就比较复杂了某懒就不打那么多字了- - 其实说白了和油画有点像 就不断的上色 不过国画的色会透出来 显出层次感来而油画则会遮住上一层色 对了 首先当然要准备好各种的材料- -好吧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太大了- - ps 以上为个人理解...错了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