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游赤壁核雕(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
1. 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
答:前:为先刻画苏东坡这一主角地位做铺垫。
后:总结全文,再一次突出核舟的结构特点。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2. 核舟记苏轼游赤壁
核舟记中的核舟是雕刻者王叔远自己加工创作的,并不能与现实中苏轼有几人游赤壁划上等号。
3. 东坡夜游赤壁图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4. 苏东坡游赤壁图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5. 苏东坡夜游赤壁核雕
高1.6公分,长3.4公分 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榄核 天然的外形,将一个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载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动态、表情各有不同。船底刻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细密井然,堪称鬼斧神工。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6. 苏东坡夜游赤壁舫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记叙了两次游赤壁之事,其中都提到同游的“客”。在前赋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位“吹洞箫”的“客”,他究竟是谁?据考证:元丰五年夏,有一位名叫杨世昌的道士,从庐山到黄州东坡雪堂作客,居留数月之久。东坡曾为书一帖,称赞他:“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通知黄白药物,可谓艺事矣!”又东坡《次孔毅夫韵》诗亦云:“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相随只两膝……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因此,一般认为,《前赤壁赋》中的吹箫人即是杨世昌。后赋提到了“二客”。据《续诗人玉屑》记载,“东坡有一帖云:‘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日期与后赋中的“十月之望”正好同时,可知,“二客”中,一客仍是杨世昌,至于另一客,则不可考。
7. 苏东坡游赤壁江
当然是长江。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是因苏东坡在此吟颂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著名;武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大战的遗址。文赤壁地处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玉屏山、龙王山、聚宝山紧护其东北,长江环绕其西南。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此写了传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而命名为“东坡赤壁”或“文赤壁”。
8. 苏东坡赤壁夜游图
苏轼的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松风亭记》《黄州寒食诗》。
苏轼是诗、词、赋、散文的大家,名篇比比皆是,如果要好中选好而且限定数量,那么以下所列可谓代表作。
诗:《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有金山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这些既有诗人之词又有词人之词(这是借用叶嘉莹先生的用语),“词中圣哲”的美名可于此窥见一斑。
赋:《赤壁赋》《后赤壁赋》。文赋,既有一般散文的流畅又有赋的音韵铿锵,而且写出了诗意的栖居大地的境界。
散文:《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等。
散文中的小品,如《松风亭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诗文篇篇可读,所谓代表作只是大家读后的一种共识。说代表作实际看小了许多作品的价值。
9. 东坡夜游赤壁核雕
明清两代的核舟雕刻是鼎盛时期,
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从历史文献和留存下来的核雕实物看,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10. 东坡夜游赤壁诗句
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
雪浪浅,露珠圆。捧瓯春笋寒。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栏!
苏轼 [sū sh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11. 苏东波赤壁游舟
话说苏轼在杭州当官的时候,平时经常赋闲,就和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到处游玩。有一天,他们在西湖上泛舟时,一位歌妓帮苏轼斟酒,但由于船身不稳,不小心把酒壶掉到了西湖中。
苏轼见此,灵机一动,出了一句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这句对联中,西湖、锡壶、惜乎三词同音,又刚好描写了当时的情状,众人听了皆赞叹不已。然而杭州的才子们苦思冥想,均没有一个好的下联来对仗。
就连苏轼自己,也承认这是灵光一现之作,自己也没办法对出下联。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千古绝对。
不过,在千年之后,真的就有人对上了这一绝对。说是一名高中学子理科成绩不好,尤其害怕物理这一课程。见了苏东坡的上联后,对出下联:
学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虽说这下联中“雾里”和“锡壶”并非完全对仗,但独具巧思,又生动有趣,确实值得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