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具体告诉我,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结构特点?
要根据沃尔夫林的古典艺术一书总结而来!
一、概论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原意是“再生”的意思,主要历史跨度为15-18世纪。它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可分为早期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盛期文艺复兴(15-16世纪初)和晚期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中叶到末期),以及后来的巴罗克时期。
文艺复兴是欧洲的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就是对人性的发现,也就是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的提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直接孕育了后来西方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并根本改变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而重新回到对人的尊重的观念上。
二、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特点
1.新的理想
A.文艺复兴艺术从人的伟大和尊严的全新观念出发;动作变得潇洒而情绪感受更深切、更热烈。人的素质明显得到明显提高,对意蕴深远和庄严尊贵的感受力开始明确化,令哥特艺术在人物姿态方面显得胆怯和束手无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艺术表达都转化成新的语言:嘹亮的顿音便转化成圆润的和声。
比如说在以往的表现基督受洗的画中,基督的形象变得更有人性特征,经常带有一种哀婉然而又非常尊贵神圣的感觉,表情平静,感情细腻。而不像哥特艺术中故意拉开基督与人之间的距离,基督完全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在另一个世界感化和召唤人们的神,而不会降临人间帮助大家。
B.艺术家在追求不受拘束的自由形式的同时,还将所谓“古典的静穆”的一种节制感作为表现的重要标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都便显出一种典型的“古典美”,也就是那种很难捉摸的迷人然而又有些克制的宁静感。
C.西方流行的良好教养实际上是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姿势和动作都从图画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东西让艺术家觉得俗不可耐。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的艺术被改造成贵族的艺术,这种艺术采用了上层阶级流行的行为和感情作为特有的标准,而排斥普通人的生活情趣和感情,并将整个基督教世界、圣教徒和英雄在艺术中的形象,都塑造为贵族的形象。于是,从文艺复兴开始,普通人与贵族之间的鸿沟,不论是生活上的,还是艺术上的差别,开始确定下来。
比如吉兰达约(米开朗基罗的老师)所画的《最后的晚餐》中,圣彼得做了一个用大拇指指向基督的姿势,这是平民的姿势,因此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后,贵族艺术家们立即拒绝了他。再比如以往表现莎乐美公主跳舞的绘画中,把她画得像一个性急的女学生在房间里到处乱蹦,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公主应该跳慢步而庄重的舞蹈,所以在绘画中也这样描绘。还有圣约翰的父亲因为是一位朴实的农民,所以在以前的绘画中经常表现他翘着二郎腿,但是文艺复兴后就开始拒绝这种表现。
真正的贵族举止动作是从容大方的,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既不装腔作势,也不像一根树桩那样生硬挺直。贵族是贵族应该是的样子,因为他永远经得起挑剔。男人,尤其是女人应当具有平静的、近乎漫不经心的举止,避免一切激烈的举止,一切都应该温文尔雅。现代欧洲还是如此,在《格调》一书中有非常好的描述。
D.只允许与绘画内容真正有关的东西在画面上出现。早期的(比如15世纪)的绘画包括了很多风俗世态或田园牧歌式的特写,但这些内容尽管很纯真,但与真正的主题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在西斯廷礼拜堂中,科西莫·罗塞利(佛罗伦萨画家)描绘的《最后的晚餐》中,前景中画了一只狗和蹦来蹦来的猫,旁边还有一只小狗用后腿站起来乞怜。尽管画中的所有宗教情感完全丧失了,但并不会引起人的反感。这种喜爱迎合公众的热闹场面,与崇高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到了文艺复兴盛期,比如拉斐尔将画中所有不必要的人物都清除出去,同时还在画中显示直接吸引观众的戏剧性情景,在他描绘某些奇异事件发生的画中,每个人都以最动人的惊恐姿势做出反应,然而在早期的此类题材的绘画中,即使所有人的激动加起来,也没有拉斐尔画中一个人的神情激动。这个时期,艺术家已经不用去发现那种震撼心灵的巨大激情,因为这种激情早已在艺术家心中,艺术家研究的是怎样艺术的利用这些激情。
E.肖像画的戏剧化。早期的肖像画具有非常可贵的单纯性,丝毫不想强调个人特质,然而与古典式肖像画(classical portraits)相比,他们显得非常冷漠。古典式肖像画应当直接表现出模特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只表现脸面的不变结构是完全不够的,还要表现自由的精神生活的瞬间特征。因此,艺术家都在寻求发现模特性格最有意味的方面,也就是说,人的尊严备受尊重,从当时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艺术家拥有比以往艺术家更强的能力和更敏锐的感受力。后来以至于发展成一条不变的定理“每个画家都应该加强脸部的崇高与庄严,掩饰自然的缺陷,就想古代画家(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惯例那样”。
据说米开朗基罗认为,模仿具有各自局限性的任何俗物是艺术的堕落,除非被模仿之物具有至上之美。然而,这种预先安排包含着歪曲个人特性,将模特的个性特征强行纳入与其不相干的表现图式中的极大危险。这一点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后,许多糟糕的模仿者随即陷入这种危险。
F.圣经人物的描绘发生了转变,从一种世俗的方式转变为一种贵族的冷漠寡言的方式。比如圣经中羞怯的少女,在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中,都变成了女王的形象。早期绘画中抱着“小耶稣”的圣母可能是街坊中某位受人尊敬的主妇,在盛期变成至尊至贵而且冷若冰霜。他不再眯著眼对观众微笑,不再是双眸垂视、羞怯谦虚的玛丽亚,也不是一位目光盯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而是一位显得自尊自信,习惯于众人下跪的女王。
G.强调表现超自然方面的题材。对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而言,最高目标是现实性——现实主义,比如不管美不美,在一幅《基督受洗》中,基督必须表现为两脚浸没在水中。但是,盛期的艺术经常抛开这些现实题材,比如米开朗基罗在《圣母怜子》的雕塑中,圣母比基督要年轻得多,完全是一位少女的形象。这说明艺术家不再把现实性作为艺术的决定性因素,如果非自然或者超自然的因素有助于艺术效果,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从另一个角度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并未完全抛弃现实,艺术仍是对日常生活的说明,但艺术家认为,对尊严和高贵的描绘只可能通过精选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服装和建筑来满足。达芬奇曾经建议当时的艺术家不要在绘画中使用当时的服装,因为他们在审美上没有好处,只适合在坟墓中使用,他建议使用古代式样的服装,不是为了获取古代的外观形象,而是为了使身体得到最佳的表现。
最令人们吃惊的是艺术体裁中裸体和半裸体的使用,这完全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一种艺术理想而牺牲现实性。文艺复兴最突出的革新人物是米开朗基罗,他造就了概括化的英雄风格,并无视地点和时间,他的理想主义属于最有影响和最无拘无束的一类,比如在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壁画中所画的人物几乎都是裸体,他的艺术世界中,现实世界完全遭到破坏,他完全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艺术乐趣之中。他是所有自然主义者中最伟大的人物,也是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具有对事物个性描绘的所有天赋,他既能最彻底地放弃外部世界,又能按自己的观念进行独创。
文艺复兴艺术更加注重对于美的沉思,并开始对各种普遍的艺术类型加以改造,这种改造不仅用一种崇高的观念取代了卑微的观念,而且也完全抛弃了一些不美的形式。
2.新型的美学观念
A.在人物造型的举止动作方面,追求稳健、简单和自然的动作,那些过度装饰、生硬造作和站立不稳的缺点都已经克服。在每一件作品中,人物动作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气势和活力。新的审美观最不能容忍的是过度紧张和不自然的动作。
B.新型人体形象的出现。早期文艺复兴的趣味更喜欢那种未充分发育的苗条轻盈的形体,青年人清瘦优雅和富于弹性的曲线,比成年女子丰腴饱满和成年男子的肌肉发达更有魅力。但是在文艺复兴盛期,拉长形体的方法被抛弃了。所有的肢体都被表现的更丰满、更强壮。美再度体现在古代理想中丰满躯干的宽大臀部中,视觉上追求的是宽大而统一的的美感。
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认为关节分明的形体是富于美感的,追求人体表现的强烈结构和表现内在形式,强调形式的水平线。因此,绘画中人体的头部变的硕大,人们欣赏结实的下巴和丰满的面颊,甚至女人的嘴巴和鼻子也不追求小巧和别致(翘鼻子),而将他们描绘的文静匀称(高直的鼻型),表现强烈的高贵特征。人物脸颊追求对称或者匀称,追求清晰性和可辨性,追去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这也是希腊艺术追求的目标。
C.追求艺术的重量感和节奏感,以及整体感和结构感。比如肖像画中把头发都表现为梳得光滑服贴、有条不紊的体块。要求有分量的衣料和潇洒飘逸的饱满形体,拒绝结构复杂的式样和琐碎的装饰,而衣裙厚重的褶子取代了有编织图案的衣料,只考虑大面积的对比关系,并要求产生一种用手牢牢握住物体的感觉,而不是用指尖轻轻触及的感觉。
D.由于建筑是任何他的实际感受在外部世界的透射,因此建筑随之变化,变得严肃和庄重,并迫使继承于哥特风格的早期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变得更加有分寸。大量的装饰、宽阔的拱券、细长的圆柱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庄重而有节制的形式,神圣的比例尺度和严肃的单纯朴素。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琐碎细节完全被抛弃了。关于建筑后面再讲。
E.审美趣味向立体造型的转变,强调浓重的阴影和透视效果,而将鲜艳的色彩摆在次要的位置。达芬奇曾经嘲笑那些不愿意为造型而牺牲色彩美的画家,说他们是妙语连珠却又不知所云的空头演说家。同时在后期,艺术家对世界的兴趣越来越只限于人物形象,而放弃了许多美好而生动的自然题材。
F.文艺复兴艺术的精神世界追求与古代(古罗马和古希腊)精神世界的统一。当时的艺术家大量吸取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精华和艺术母题,但同时又能确保自己的艺术不会在古典艺术世界中迷失。他们从不赞同精确地再现古代艺术,而是强调古代艺术的单纯性,同时尽力克服自己对装饰的放纵欲望。
G.追求绘画的复杂性和形式观念的三维特征。由于透视法的发明,艺术家开始全面把握各种人体动态,开始深入探究人体主要关节和次要关节的扭转和弯曲的各种可能性,即使以往认为是简单的二维平面处理,现在也开始按三维深度处理。我们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研究人的各种器官的素描图中,比如各个角度的手和脚,体会当时对这种三维景深的痴迷。甚至到后来,这种对透视的无休止研究,已经让某些艺术大师厌烦,比如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内利后来干脆放弃绘画而去经营小酒吧。
充分发挥光与影的作用,反映一种可触及的固体性和周围空间的效果。当时的艺术家认为运用光影的造型方法比透视法更容易获得空间感。达芬奇在年轻的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给形象最大限度的浮雕感”,这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他明确主张在一幅画中最暗的部分应该出现在强光部分的旁边,甚至米开朗基罗在最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一位素描画家,他非常强调绘画的明暗效果,而经常忽视色彩的意义。
H.追求艺术的统一性和必然性。构图观念自艺术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安排,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往的构图都缺乏一种连接各个部分的特殊聚合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构图的各个部分必须同时看到,而且还相互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它通过对整个框架内局部功能的深入理解来把握一种特殊的内在协调关系。
比如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有一个处于支配和协调地位的中心人物(耶稣),以及各自在总的情节框架中起着不同作用的一群人(耶稣的追随者),然而在这幅画中,没有一样东西(比如一块石头)可以在去掉之后或者加入任何东西,还能保持整幅画的整体平衡。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平衡原则已经达到了非常精确的地步,也成为衡量古典艺术是否完美优秀的一个主要评判原则。在文艺复兴盛期,高贵的姿势、有节制的行为举止和宽大有力的美是那一代艺术家(比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艺术大师)的共同情感特征,这种特征不断聚集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以至于发展到能将艺术作品中的各部分完全融合成一种必然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