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延安的民俗风情?

安塞现代泥塑和安塞民间绘画、安塞剪纸一样,都是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民间艺术品,前面说过,它源于面花,广大妇女在捏百花时,从来不考虑透视比例,不求其样,比如捏雀雀燕燕和鸡,头都是一个样子;只是在身子、翅膀和尾部稍加变化便可分清是雀是燕还是鸡。捏塑老虎和狮子,只在头部和尾部变化便可说明是什么。从不细雕细刻,全靠她们平日对生活的认识,感觉和各自的审美意识,凭借灵心巧手,抓住既能表现其特征,又能表现其神韵的特点去塑造形象。刺绣在陕北流传较早,遍及陕北,以志丹金丁镇为中心的刺绣基地正在向产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形式有鞋垫、枕头顶、针扎、布动物、荷包、钱夹、马褂等。近几年,以康文莲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妇女,通过在劳动中摸索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很受外地及国际友人的喜爱,被他们视为珍品。其作品主要特点是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独具匠心,美观大方,精细繁琐,反映了农村妇女淳朴、善良、厚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刺绣工艺。豆粘画是陕北民间工艺中新近出现的一枝瑰丽吐艳的奇葩。流传在吴起的豆粘画,有着它独特风采及风格,是吴起文化馆最新挖掘的一种民间艺术瑰宝。吴起豆粘画由最初流传在民间过春节时,百姓为求平安吉祥,祭祀灶神爷,贴在灶前墙上的瓜子娃娃演变而来,其原料主要有豆类、糜谷等农作物,由于其用材独特,色彩上保持了农作物的原色原味,表现手法上细腻,线条粗犷,内容丰富,和当地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又融于当代社会时尚,反映了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故形成了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贵州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延安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农家小院》飘洋过海,被加拿大朋友所收藏,被誉为陕北油画之称。吴起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陕北民歌的共同特征,又有它的地区特色。从调式上看,吴起民歌大多数为商、徵、羽三种调式。从曲种上分,有劳动号子,如打夯歌;有风俗曲如猜拳调;有秧歌,如珍珠倒卷帘;有信天游,如齐心合力打老蒋;有小调,如小姨子骂姐夫。飞锣,原名马锣,流传于富县交道塬一带。为古战场收兵的信号,也是战士在庆贺胜利时的一种舞蹈。逢年过节,飞锣队一般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尾随在秧歌队的后面,走村串户。队员们身着骑士装,一手掌锣,一手握锤,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跃。场地表演时,秧歌队围成一个圆圈,飞锣在中间表演。敲打动作形式各异,绵羊碰头,即四名飞锣队员围成正方形,手舞足蹈,敲打铜锣,摇头晃脑,两两沿对角线向中间聚拢,再腾空飞锣,再后退,再飞锣,依次反复又如五马跑四角等。    富县飞锣集中于富县交道镇,一般以20人为一组,分广场演出和过街演出两种,规模可达200余人。陕北说书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宜川胸鼓宜川胸鼓表演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人数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带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看起来鹤形螂势,英俊威武,洒脱不俗。迎新娘抢亲戏姐夫延安地域辽阔,各处风俗、语言习惯不尽相同,但是,延安各地的婚事操办,却大致是一样的。年老的延安农民,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迷信,崇敬鬼神。对于何时迎亲嫁娶,必定要请阴阳先生看生辰八字,先利月吉日。比如“鸡三月,猪九月,兔子怕的四五月”;“蛇蟠兔,猴赶猪,两头黑年不迎亲”等等。其实,这只是人们根据生肖属相推算,臆想出来一种约束自己行为的模式,并没有科学依据。现在不同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谁也不乐意搞这种名堂,少数思想落后的家长也只能背着人搞。他们定好了吉日时辰,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下庚贴,打课庄(把写好的庚贴放在为新娘准备好的衣裤里边),连同彩礼一道送给女方。这就是说:姑娘该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