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的详细资料
一、陈继儒的详细资料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二、摊破浣溪沙-陈继儒
摊破浣溪沙
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上片一、二句在写景上动静结合。
三、明代陈继儒的生平是怎样的
陈继儒,幼颖异,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嗜弈棋,得同郡徐阶器重。
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其生于1558年十一月七日(12月14日),卒于1639年九月二十日(10月16日)。长为诸生,与同郡引齐名,三吴名士争相与他结为师友。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
建庙祀二陆(陆机、陆云),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因名乞花场。父亡后,他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
自此之后,他闭门读书,但仍与三吴名士来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绅,时人颇有讥评。无锡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招他前去,辞谢勿往。黄道周给崇祯帝上疏曾提到: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陈继儒殁后,葬于东佘山。
四、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
1、明代:
明初,书家以三宋--宋克、宋j、宋广和二沈--沈度、沈粲兄弟最为著称。三宋中,宋克章草为明人之冠,卜脊并影响亦最大,代表作有《急就章》、《孙过庭书谱》、《唐宋人诗卷》;而宋j的篆书、宋广的章草,亦秀出群伦。二沈中,沈度楷书为最工,被明太宗誉为我朝王羲之,行书亦流美脱俗。沈粲则工行草,下笔力度不凡。此外解缙的楷书、草书,李东阳的篆书、行草,均颇可观。
明中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现,使明代书坛略有复兴之象。此三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巨野汪,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代表作有《章草长门赋》、《草书赤壁赋》、《小楷赤壁赋》、小楷《东坡记游卷》、《正德兴宁志稿》等。文征明工小楷,行草法黄庭坚而追晋唐,代表作《跋刘中使帖》、《七言律诗》等。王宠诗书画三绝,小楷法晋唐,行草书法颜真卿而融众法,气息超拔。 由于明代帝王雅好书法,亦以书艺择仕,加之帖学之风盛行,众皆竟务书札之体,所谓简牍之美,几越唐宋,至使急于功名者笔墨纤弱,习俗相染,法度式微矣,出现所谓台阁体。
晚明,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型迹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踵武前贤,真正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于是书风离俗而趋雅,渐归正宗。明末四大家--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又有南董北米、北邢南董之称),崇尚用笔个性。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邢侗书法二王,参章草,颇有古韵。张瑞图草书下笔峻峭,转折方劲外拓,存隶意而得章草味,极富特色,代表作《醉翁亭记》、《后赤壁赋》等。米万钟擅行草,间用章草笔意。倪元璐草书,用笔险绝,风清骨峻,有烟云之气。黄道周楷书法钟王,参北碑,巧拙并施,行草书笔法离奇,遒密高超。
值得注目的是徐渭,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另外,于谦行楷、徐有贞草书、张弼草书、沈周行书、吴宽行书、邵宝行书、唐寅行书、王守仁草书、文彭行草、王稚登隶书、陈继儒行书、赵宦光篆书、钱士升行书、李流芳行书、左光斗行草、蔡羽行草,亦各自独绝。
2、清代:
书法史称乾隆以前为帖学期,其后为碑学期。学帖之习由来已久,至清,康熙好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好赵孟\,上行下效,帖学之风炽热矣。初有帖学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f、何焯),后有张照以及翁、刘、梁、王(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虽功力不输,但无甚建树,尤其因科举书法讲究黑、圆、光,遂形成所谓馆阁体。
于帖学之外,碑学的另辟户牖,乃是中国书法史上至为重要的事件。碑学的出现及其迅速兴盛,与时代风气之浸染有关,与碑版实的大批出土和金石文字学、考古学的兴起有关,更与书家学者们的极力鼓吹有关。前有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后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再后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具体而微地剖析碑书之客观价值,既而在书坛上掀起尊碑浪潮,于是,自嘉道而至咸同,书家结社,竟习碑版,又成一种风气。
碑派代表书家甚夥,其中,邓石如篆隶双美、沉着雄厚;伊秉绶隶书面目独特,朴拙敦实;何绍基以颜真卿为本融北碑,碑帖互济,行书最精;赵之谦擅篆隶之法而参北碑,笔法斩截稳健,其行书则是融碑帖于一体之巨擘;沈曾植宗汉章草而用北碑笔法,辗转险奇,欹侧多姿;曾熙、李瑞清号南北二宗,师法汉隶,用篆意而行笔战掣;吴昌硕师《石鼓》,用笔苍辣,大气淋漓;康有为吸收碑书之宏阔气息,下笔千钧,纵横开张。
此外,若宋曹草书、龚贤行草、周亮工行书、查士标行草、郑隶书、王澍楷书、黄慎草书、桂馥隶书、梁t草书、钱沣楷书、钱坫篆书、冯敏昌行草、孙星衍篆书、包世臣行书、吴熙载篆书、林则徐行书、莫友芝篆书、张裕钊楷书、俞樾行楷、吴大澄篆书、翁同和行书、杨守敬篆书等,亦各有会心。
清代书法除碑学之成就外,还在于书家的个案特征。如王铎的用笔劲健,用墨注重节奏感;傅山的下笔腾转,行气跌宕;朱耷的秃笔行书,浑然干练,中气内敛;扬州八怪中金农漆书,方笔刷涂,孤高冷峻,而郑燮六分半书,则杂陈诸体,个性明显。
明清两代书法艺术风格历经数变并有重要发展, ,明前中期书风儒雅蕴藉,至晚明出现巨大转折,或纵逸,或奔放,或劲健,或清疏,注重抒发个性,力矫柔媚甜俗之弊,在行,草楷书上有所成就.清代前其贴学仍然流行,但自乾嘉以后,金石学,考古学兴起,大量碑版出乱凳租土,引起书家注意,遂突破贴学的樊篱而竟尚碑学,审美情趣又为之一变,一些画家亦擅书法,特别在篆,隶,魏碑等方面成就尤高,对书法发展有振兴之功,并予近代书法以直接影响.
明初三宋及馆阁体
宋克,字仲温,长洲哗兆人.他不为当时流行的赵孟\书风所影响而能摆脱时尚,工真,行,草及章草.他学书用功,日费千纸.楷书学王羲之,章草学皇象<急就篇>,他变古章草的扁方字形为长方体势,变园厚古拙的用笔为挺拔瘦劲的笔划, ,具有隽秀刚健之气,传世的<七言绝句>中就有这种特色.与宋克同时的还有精于小篆的宋邃和擅长草书的宋广, ,宋广传世作品有<风入松词>和<临贴怀素自叙贴>,用笔瘦劲奔放,宋克,宋邃和宋广时称三宋,他们对明初书风影响颇大.
明代中期吴门三家
明代中期不少书家又宗法魏晋唐宋诸家,以畅神抒情为目的,他们皆为苏州人,宗法黄客运地,书风遒劲奇倔的沈周,正德,嘉靖时期苏州又出现了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其书风大变,形成吴门书派
祝允明粗唤,号枝山.有祝京兆之称,传世墨迹<草书前后赤壁赋>.草书<洛神赋>祝允明为人纵逸不羁,纵横多变的狂草也最能体现其个性.
文征明,他学书于李应桢,吴宽,及沈周,勤奋钻研,终生从未辍笔,真隶行草俱长.他以小楷最为人称道,大多师法王羲之,法度严谨,笔锋挺秀,清俊雅致.墨迹<真赏斋铭>可见其坚实的功力.他的行书写得清新儒雅,体态雍容,大字则追法黄庭坚,用笔舒展,文征明为人立身严肃不苟,其书法也谨严,精于法度,并能寓潇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饶有秀雅闲美这趣.
王宠,字履吉.富有才华但科兴屡试不利,只以诸生贡于南京国子监,他书学王献之,虞世南而有变化,小楷疏宕而和谐巧妙,具有晋唐人的韵趣,形成神韵独超,天资特秀的书风.
清代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以阁贴为主,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追摹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董其昌,另一种是借鉴两周钟鼎,秦篆,汉隶及六朝石刻的碑学.
刘墉,字嵩如,号石庵.乾隆进士.他擅长行楷,他初从赵孟\入手,后学董其昌,又广泛借鉴诸家,形成温柔敦厚,天真烂漫的风貌,体现了雍容华贵的气度,被誉为集贴学之大成,是清代贴学中造诣最高的书法家.墨迹<行书陈白沙诗>.
碑学的兴起
清代中期以来,先秦青铜器,秦汉碑片的不断发现,引发古文字学与金石学研究的高涨,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变革.嘉道以后,碑学也为主流,开创了清代书法的新风.
金农,擅长隶书著称,其书法得力于<天发神谶碑>和龙门造像铭,创造出一种用笔方正,棱角分明的特殊风格.所用笔皆将毫端剪平,书写时平铺如板刷,横粗竖细,点画浓重,因而称为漆书.这种以拙为妍,以重为巧,苍古奇逸,魄力沉厚并带有金石味的书体,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邓石如,名琰,字石如.书法篆刻兼长,书法中迟缓篆书最为著称,邓石如以李斯及李阳冰为法,但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俐抒新意,打破了传统篆书中单纯追求匀称拘板,婉转圆润的意趣,转达为沉雄朴厚而又不失婉丽遒劲,他的隶书则用笔篆籀之笔带行草意气,体方笔圆,神采飞扬,写来大气磅礴,极富特色.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早年功夫临习<兰亭序>,学习颜字,钻研秦汉六朝碑刻.他最为擅长隶书,能融会秦篆及汉隶碑额中用笔结体之妙,并兼取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点画平直均匀,端庄整肃,气度恢宏而且越大越妙,他的行,楷学颜而又取篆隶用笔,亦能自出新意.
赵之谦,咸丰九年举人,曾任江西鄱阳,奉新等地知县,学问渊博,擅诗文,书画篆刻俱佳,他学书由颜入手,早期笔力雄厚,结字宽博,后转向钻研六朝及北魏造像铭,但不追求斩钉截铁的碑刻效果,更重在领悟笔意,用笔方中带圆,笔势飞动,并融入颜书的精髓,人称其书是颜底魏面。
明清书法不能放在一起说,不同类。明以帖盛行,清以碑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