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
提到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我脑中浮现的第一幅便是我国知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大家都知道,该作品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展现了十分恢弘的场面和热烈喜庆的气氛。
我们常见的《开国大典》应该长这样:
大家对这幅油画应该十分熟悉了,那么接下来的这几张呢?
是不是乍一眼看上去大差不差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前后四个版本,仔细观察其中的区别就能发现,从第一版到第四版经历了几次人员上的变化,代表了几次历史事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高饶事件”。当时党中央领导全党对高岗、饶漱石进行反党分裂活动这种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于是1955年将高岗从《开国大典》上去除,成了此油画的第二版本。而十分巧妙的是,去掉了一个反面人物之后对整幅画的构图未产生任何影响。
接着在1791年又将刘少奇删除,补全董必武成了第三个版本。
最终在1979年的版本中恢复了原貌。
这就是油画《开国大典》四个版本的改动细节。
除了国内的作品,其实国外画家也有一些不约而同的小巧思——那就是把他们自己画进作品当中。当然,他们的目的都各不相同。
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在这一历史性的场面中,画家把自己也融入进了画面里
没错,就是二楼这个拿着画板的小人儿,好像在画自己正在记录这个场面,十分有趣。
还有西班牙画家戈雅在1801年创作的作品《查理四世一家》中也把自己画进了画面,不过只是一个隐没在边缘角落的背景人物。
隐在背景中的戈雅:
如果说《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的背景人物只是陪衬,加上自己也不难察觉的话,那么《查理四世一家》这种类似于全家福的形式,画家本身作为一个不属于这个家族的外人为什么也要把自己添到画面当中呢?那就涉及到西方的一些民俗了。在西方文化中,“13”这个数字不太吉利,而这一家人呢刚好13个,于是画家就把自己添加进画面中增加人数从而打破“13”这个不吉利的数字。
同样另外一位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宫娥》:
也把自己悄悄“入镜”了
而这次“入镜”就更加巧妙了,《宫娥》这个作品是委拉斯凯兹最为知名、也是布局最为精妙的作品了。画家原本画像的对象其实是镜子中的国王和王后,小公主玛格瑞特带着女仆和随从突然闯进来,于是就画下了一个这样的场景。按理作为画家,应该站在人物的对面进行作画,但委拉斯凯兹将拿着画笔的自己安排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地方,将自己一分为二,既是画面外的观察者,又是画面内的一部分。就像是讲述了一出他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舞台剧,妙趣横生。
其实绘画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仔细去了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每一件绘画作品都有其“有趣的灵魂”,在体会到绘画作品背后的暗喻或细节后,就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绘画的过程,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们拥有了发现美术作品其“灵魂”的能力,便也会拥有创作出这样优秀作品的潜力。将自己的巧思融入作品中赋予其生命力,你也能成为读者眼中“有趣的灵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