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海中状元?
一、历代海中状元?
海南状元在中国科举制中确实没有。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是张岳崧(1773~1842),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文学家、书画家。举人,进士还是从明朝才开始出现。
扩展资料
共有649个,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国25,宋朝120,辽朝56,西夏1个,金朝39个。元朝36,明朝90个,清朝114个,大西国2个,太平天国15个。
科举制度的产生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产生在隋朝,当时历经了南北朝时期,隋文帝统一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隋炀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封建阶级统治者对地方的统一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始进士科。
贡士
最开始的时候设立了修谨、清平于济两科,随后设立了进士科,用来测试来挑选进士,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她创立殿试和武举,完善了科举的制度。
到了明朝清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共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考试通过之后为秀才,然后就是乡试,其次就是省试,省试考中的就是举人,再往上就是会试,这是由礼部主持,这个时候考上的叫做贡试,考中的叫贡士。最后一次就是殿试,这场考试是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的第一名就是天子门生,就是状元。
科举三甲
科举制度的第一位状元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是可以查到的状元就是在唐朝,隋朝的记录是查不到的,所以可以查到的第一位状元是在唐朝第一位科举考试中得到的这位人才叫做孙伏加。
唐朝状元
这位状元在参加科举之前就在隋朝做过官,只是一名小吏,后来李渊称帝,建立大唐,于是举办了唐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有三十多人来参加科举,孙伏加得到了当时的第一名,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状元郎。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伏伽很快的就追随李世民,为他奔走效劳,李世民成功之后也没有亏待他,登基后就让孙伏伽当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
状元及第
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状元
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状元是晚清光绪30年的状元刘春霖,时间不长,清朝在不久后就灭亡了,因此刘春霖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名状元。
考试
说起刘春霖能当状元其中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他也不能当上状元。清朝光绪年间,刘春霖参加了殿试,本次的状元需要慈禧钦定,一开始预定的状元是朱汝珍,可是慈禧看到这几个字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个名字里面有珍字,让他想起了痛恨的珍妃,于是慈禧就钦点了第二名的刘春霖为状元。
清朝考试
刘春霖是个书画家,擅长楷书、行草等书帖。书法平整圆润,娟秀端庄,在当时的民间流传很广。
状元原本称“状头”
状元最早称为“状头”,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县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如今考试报名时填写的资料。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名列榜首者会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称鼎元。古代科举考试一直尊崇“学而优则仕”, 考中状元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也叫“大魁天下”,士子一旦考取状元,其地位马上会青云直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新进状元按惯例都将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二、请问,清朝书法名家 姓朱的 说一下
清朝书法家朱汝珍
书法家(清)·朱履贞
三、朱汝珍的名失状元
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
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
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隶(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