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名画和同名电影是什么关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唯美、浪漫、神秘。

一幅出自荷兰画家之手的世界名画,引发了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二次创作,基于此画写成的长篇小说又在2003年,被一位叫彼得·韦伯的新手导演搬上电影荧幕。

1《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由于年代久远,人们无从知晓这位少女姓甚名谁,不知道她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更不知道她为何会被画在油画上。

在电影虚构的情节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有了具体的身份,她是画家的女佣葛利叶。

关于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

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32年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其绘画内容多以荷兰风俗为主题,展现了17世纪荷兰市民家庭生活的图景。

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子女众多,全家的生活支出全靠他一人出售画作维持,也因此他的生活十分拮据,最后于贫困潦倒中,死于43岁的盛年之时。

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他所遗留的画作被一位艺术评论家发现,引起全世界的轰动。目前全世界确认过的维米尔真迹,仅存34幅(此说法有争议)。

他的画非常注重光影的变化,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布景,他也能利用光影的变化,营造出惊艳的氛围,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来。

关于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誉为“荷兰的蒙娜丽莎”。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

画中少女侧脸回眸张望,似透过画布,静静凝视着你,她的眼睛里闪烁有光,一张红唇微启,似有千言万语要与你述说,却欲言又止。

而隐藏于颈间若隐若现的珍珠耳环,于黑暗中发出夺目的光芒,让人能从画中获得一股充满力量的希望之感。

珍珠,是纯洁和明媚的象征,一如画中的妙龄少女一般,永远充满朝气,永远面带希望。

画中少女的衣服和头饰,大量使用了明快的黄色,而头上蓝色的头巾,再加上反光的珍珠耳环,于明快的节奏之中,又注入一丝宁静的缓和。整幅画的背景别无他物,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一片黑色,与少女身上明亮的服饰、光洁的脸庞形成鲜明的对比——斯人若明灯,光彩夺目。

有人说这幅画最大的魅力在于,看到她时,你不知道画中的少女是转头回应你,还是将要转身背离你而去。

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这位少女的身世之谜,几百年来,一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电影中出现维米尔的其他画作

电影既然是基于油画二次创作而成,那么就不可能脱离画家本人的生平经历。该电影是在画家维米尔的故乡拍摄而成,部分情节围绕维米尔的画作展开。

‍2《戴珍珠项链的年轻女士》

维米尔喜欢创作“窗边人物”。电影虚构了这幅画的创作历程。

葛利叶被指派到画室打扫卫生时,维米尔正在创作这幅画,“年轻女士”是一个摆在窗边的木偶。明亮的光线从窗户落进来,照亮“年轻女士”站立的小小一隅。

镜头从葛利叶的视线移动过去,我们跟随葛利叶的视角,看到了那扇画室的门,随着门的缓缓打开,我们也得以一窥这位画家的“精神花园”。

3《持水壶的女人》

在电影开篇许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画家,我们从他的妻子、岳母,以及其他女佣的嘴里听到过无数次。

我们在电影中第一次见到画家本人,是在葛利叶和画家第一次碰面的时候。画家于深夜归来,两人匆匆打了个照面。

两人第二次见面时,葛利叶正在擦窗户,此时画家已经站在门外观察了她许久,并从她擦窗户的细节中,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

这幅画的创作,也有葛利叶的参与,两人因为这幅画,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擦出情感的火花。

4《拿酒杯的女孩》

该画上出现过三位人物,在电影里画中扶着女子的男人是画商范·拉文,而穿红色礼服的女子,则是一位与范·拉文产生婚外情的女佣。

范·拉文是维米尔画作的主顾,他十分欣赏维米尔的才华,为维米尔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

5《倒牛奶的女佣》

维米尔仅存的34幅真迹中,有一幅《倒牛奶的女佣》,画上的女佣正在厨房劳作,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电影中与少女葛利叶交好的胖女佣,其身形也与《倒牛奶的女佣》中人物十分相近,证明导演在选角时,也在尽力还原原作。

6站在维金纳琴旁的女子
7演奏维金纳琴的女子

维米尔的画作中曾多次出现维金纳琴,这是一种流行于16到17世纪的乐器,在电影中维米尔的妻子便是一位擅长演奏维金纳琴的女子。电影的情节,围绕着维米尔的画作,以女佣葛利叶的视角,一一道来。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来自贫穷家庭的少女葛利叶,是一个在绘画上有着极高天分的女孩,由于父亲双目失明,家境每况愈下,葛利叶不得不到一个富裕家庭当女佣,并在这里,与画家维米尔产生了一段情感纠葛。

画家维米尔与妻子、岳母还有六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靠着卖画的收入,维持着整个家庭奢靡的生活。

在岳母眼里,维米尔画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画能不能卖出好价钱。他的枕边人同样无法理解他的作品,更不明白,他的内心世界,在妻子撕掉他的一幅画之后,维米尔再也不允许妻子进入自己的画室。

少女葛利叶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庭表面维持的平静。

她每日都到画室里打扫,并对维米尔的画作深深着迷。她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绘画的理解,可以清楚地判断出维米尔绘画时所需要的光线和构图角度。

处于创作瓶颈的维米尔很快就留意到了这个新来的女佣,并在她的身上找到了绘画的灵感。随着两人接触次数的增加,维米尔发现了葛利叶的艺术天赋,并开始有意识地向她传授绘画方面的知识。

维米尔打开画室的窗,看着天上飘浮的云,回头问葛利叶:“你看这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

葛利叶痴痴凝望了天空片刻,答道:“白色?不,蓝色、黄色、灰色……云有各种颜色。“维米尔笑了。

画家的内心是浪漫的,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炽热的灵魂,也隐藏着一个普通人难以窥探的美丽世界。

葛利叶打开了维米尔的心门,进入维米尔心中那一片无人能进入的领地。世人皆笑我癫狂,唯你懂我所有,这种精神的碰撞与默契,令维米尔感到欣喜,但也仅仅是欣喜,却没有过多沉沦。

对于葛利叶来说,维米尔也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因为维米尔把她带进了她从小向往的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除却身份和地位的不平等,维米尔的已婚身份,也让葛利叶诚惶诚恐。虽然情感上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但是理智上的劝阻,加上外来的层层阻力,令两人的感情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纵观整部电影,几乎没有特别激烈的情爱镜头。他们爱得非常克制和隐忍,他们之间甚至没有激烈的拥吻,连肢体的接触都似蜻蜓点水,一触即逝。

导演不俗的镜头语言,将少女春心萌动时的拘谨和画家面对这段感情的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维米尔教葛利叶调色时,两人摆在桌面上并排的手;比如维米尔在矫正葛利叶的姿势时,目光深深落在她舔过的嘴唇上;再比如维米尔帮葛利叶戴上耳环时,葛利叶微闭双眸,似乎在迎接画家将要落下的吻……

葛利叶与维米尔之间微妙的感情,最终还是被岳母和妻子所察觉,但是为了帮助维米尔创作出新的画作,以拿到维持生活的金钱,岳母默许了葛利叶给维米尔当绘画模特一事。

维米尔用烧红的针锥穿过葛利叶的耳垂,皮肤冒出一点腥红后,葛利叶拥有了一个耳洞。维米尔小心翼翼地为她戴上那枚耳环,坐在画布前,完成了那幅日后将闻名世界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后的交集。

那个执笔将她画下来的人,是葛利叶深爱的人。

因此,葛利叶回眸看向画家的眼神里透露出强烈的情感,有痴迷、有留恋、有仰慕……所有欲说还休的情感,都完整地呈现于画布之上。

画作完成后,葛利叶便被辞退了,她离开了这个带给她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地方,最后嫁给了屠夫的儿子。

维米尔不属于葛利叶,正如那枚让葛利叶大放异彩的珍珠耳环,它的主人始终是画家的妻子。

我之观后感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对于葛利叶和维米尔没有在一起觉得颇为惋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突然惊觉,电影的结尾是恰到好处。

葛利叶没有跟维米尔在一起,才是最理想的结局。

也许葛利叶对维米尔来说是特别的,却不一定是唯一的,葛利叶的出现给维米尔带来了新鲜感,满足了他精神上的需求,就算他们最后走到一起,也保不准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葛利叶。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不算特别遗憾,也不算特别圆满。

葛利叶没有因为爱情而冲昏头脑,坚持了自己的底线;维米尔也没有勇气冲破一切阻碍,抛弃家庭,与葛利叶在一起。戛然而止的爱情,停留在了它最美丽的时刻,一如隐藏在少女颈间那枚发光的珍珠耳环。

恰到好处的结尾,没有宣之于口的爱情,少女对这段感情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的姿态,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油画质感的镜头画面+古典优雅的背景音乐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居然是导演彼得·韦伯的处女作。

在彼得·韦伯开拍这部电影之前,油画本身以及女作家的小说已经享誉海外,彼得·韦伯以电影的形式讲述这幅油画的“前世今生”,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这位新手导演诚意满满, 整部电影没有大幅度的戏剧冲突,节奏异常平和舒缓,就连男女主角的对话,亦显得波澜不惊。最令人赞叹的是,如同散文诗的叙述里,那一幅幅如同油画般流动的镜头画面。

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时刻沉浸在这动态的油画里,长醉不愿醒。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由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他与彼得·韦伯合作时,两人皆是影坛上初出茅庐的“小子”,彼得·韦伯凭借《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崭露头角;而这位电影配乐家靠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不俗的表现,成为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宠儿。

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在音乐创作上,将其“浪漫多情”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影的配乐整体舒缓、悠远,既有一股浪漫的情味,又透着古典的优雅,仿佛来自音乐殿堂的演奏,不激昂,亦不高亢,平缓地流淌至观众的心中。

彼得·韦伯与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的合作,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整部电影长达1小时40分钟,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镜头,出现在22分13秒。此时这个家庭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在岳母的建议下,这次庆生会已经变成了宣传维米尔画作的宴会。

忙于劳作的葛利叶与奢靡的宴会,仅仅隔着一扇玻璃窗。

她手持瓷瓶,踱步至窗边,试图一窥这繁华的、与自己身份格格不入的宴会。

画家坐在窗户热闹的那一边,她站在窗户寂静的这一边。其实这个镜头也暗示着画家身份与葛利叶女佣身份的不平等,他们纵使可以透过窗户看见彼此,但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也暗示着葛利叶与画家无果而终的爱情。

除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维米尔的34幅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另外2幅作品分别是《地理学家》和《油画寓言》。

33《地理学家》

相比于《天文学家》,我个人更喜欢《地理学家》,它的整体布局更为空阔,色彩更为明亮,而专注于某项事物当中的地理学家本人,身上透露着强大的自信和从容,也令我深深着迷。

从细节处看,地理学家的一只手撑在桌角边沿,一手执工具,双眼有神地望向地图的某一处,一股“世界尽在我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34《油画寓言》

《油画寓言》被认为是维米尔本人的生活写照,有研究人员指出画中的模特,可能是维米尔的女儿,而坐在画布前画画的人,则是维米尔本人。

这是一幅充满故事感的“画中画”。画中模特所扮演的角色,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克得俄女神,她头戴桂冠,通常以手持乐器和书卷的形象出现。

画家利用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个人的志向。这幅画,也是维米尔画家生涯的部分写照。

维米尔本人很喜欢这幅画,直到去世,都没有因为生活拮据就把它卖掉,而是一直把它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该画中还隐藏着许多细节,比如画中的地图,比如画中的石膏雕塑,比如画中维米尔名字的缩写等等。这幅维米尔最为珍爱的画作,在维米尔死后曾经流失,它再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已是几经波折。

关于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关于神秘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人们从未停止对它的探寻。

历史的留白,让后来的我们得以展开一片绮丽的想象。

-END-

前苏联知名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说:“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我是连城,关注公众号“连城畅游记”,与你分享好电影。

往期精彩内容:

1你是否真正看懂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2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经典台词

3我们与父母,只有这一世的情缘

4所谓《人生大事》,就是感受日常的温情与快乐

5深漂这两年,我住在城中村

6“连城畅游记”不完全阅读指南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关注公众号连城畅游记,一个分享书籍、电影、写作、及自媒体干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