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豫园画社成员?

豫园画社成员?

有会员上百人,先后由钱吉生(慧安)、高邕之、杨葆光、王一亭等任会长。主要画家有吴昌硕、杨佩父、杨东山、蒲作英、冯梦华、姚伯鸿、金巩伯、潘叔和、朱紫翔、杨了公、程瑶笙

郑逸梅、 黄幻吾、 吴青霞、 申石伽、 邵洛羊、 丁浩、 施南池

宣统元年(1909)三月,“豫园书画善会”于豫园得月楼成立,会员有高邕、蒲作英、吴昌硕、杨东山、程瑶签、王一亭、汪仲山、张善男、马骆等二百余人,推钱慧安为会长,

马万里的朋友交往

1927年9月,马万里携新作问教于吴昌硕。缶老含掘极为赞赏,特为其题写了“活色生香”、“活泼生香”的誉辞。

文摘选汇

上海为书画家云集之地,形成我国近代绘画的一大主流。执画坛牛耳的是安吉吴昌硕。万里到沪也就很虚心地将二十四画屏就教于缶老。缶老极为激赏,挥笔写了“活色生香”四字,这就是画屏印行成册时扉页题字。

(摘自--马万里的艺坛生活 郑逸梅《朵云》8集 1985年6月出版①) 马万里与黄宾虹相识于沪上,两人曾在国立暨南大学艺术院共事(1928年至1929年间,共同任教于该院中国画系) ;在沪期间二人多有合作;1935年秋,马万里应雷沛鸿之约,南下桂林;又应广西省政府招待会之请,与黄宾虹一起在南宁博物馆(今广西博物馆)举办二人书画联展(8月11日至16日,为期6天),展览会作品主要为山水和花卉题材的中国画,盛况空前,广西媒体争相报道,被稍后才到广西的徐悲鸿形容为“马君以其艺倾倒南中名流”。

文摘选汇

一九三五年万里与老画师黄宾虹联翩赴广西举行联展于南宁,受到热烈欢迎,获得“马君以其艺倾倒南中名流”的美誉。

(摘自--马万里的艺坛生活 郑逸梅《朵云》8集 1985年6月出版②)

1935年马万里和老画家黄宾虹到广西南宁举行画展,为当时南宁报刊极力宣传推许 。

(摘自--《万里人生》) 文摘选汇

有一天我们陪老师去半丁老人家,半丁老人正为刚画完的《牡丹》题款曰“春风满堂”。万里老师笑着说:“牡丹不愧为百花之王,太美啦!”半丁老人说:“石不言,花会笑。”我十分惊讶于大师的对花卉的体味,语妙意远;花的确会给人间带来无穷的美感!每当花开时节,我主动服侍老师去公园赏花、参观花展、画展。老师看到牡丹、芍药、玉兰、紫藤、菊花、梅花花卉时,就驻足细察,沉醉于满目春色的花丛间,久久不忍离去。

(摘自--纵横艺坛无所求,为留清香在人间 纪念马万里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积玉,祝恩堂)

1953年,积玉调北京中央交通部工作,行前探望先生(柳子谷),先生修书两封,一赠齐白石,一致马万里,为的是让积玉进京后能有个继续深造的机会。

……

马万里先生更是喜欢,索性将王积玉引荐给陈半丁、叶浅予、谢梅奴、王雪涛、邓散木等。“友直,友谅,友多闻”,与名人交,自己亦似名人,积玉的收藏从此异军突起,惊震辽南。

(摘自--缘结大师 痴迷收藏 廖静文《积玉收藏》序) 抗日战争时期,马万里与徐悲鸿相识于桂林,在长期的艺术交往当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曾一同在广西举办美展、书画义卖;一同办学从事美术教育活动。徐悲鸿曾誉马万里“卓尔不群”,更在马万里举办个展时发出“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的感叹。这期间,两位大师多次进行合作,创作了不少精彩的绘画作品。譬如二人合作的《松猫图》;徐、马及张安治合作的《迎春图》;徐、马和张大千合作的《岁寒三友图》等。后马万里客居四川,又应徐悲鸿、张大千之邀入“蜀艺社” ,常有合作。解放后,马万里应徐悲鸿、李济深邀请奔赴北京,后在京旅居逾十年。徐悲鸿晚年作画所用印章多为马万里所刻。1953年闻徐悲鸿死讯,马万里悲痛不已,曾辍笔数周不作画以悼亡友。

文摘选汇

其时寇患日深,各界名流,云集桂林。张大千与万里合作独秀峰图既成,又作自画象一帧,留别万里而去。徐悲鸿尚寓独秀公园,万里居中华书局楼上,与徐咫尺相望,犹得时相往来。

……

早在民国二十四年夏,徐悲鸿初游桂林时,见万里新作大胜于昔,赞叹之余,又赠之以序。略云:“马君画格清丽,才思俊逸,有所创作,恒若行所无事。书法似明人,得其倜傥纵横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绝俗,予昔所未知也。”徐序堪称卓识名论,是为万里众艺之定评。

(摘自--《马万里全家画集》键胡序 虞逸夫《常州方志》90/4)

1936年6月筹办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会,7月5日正式开幕,为期将近一个月,共展出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张谈亮核聿光、汪亚尘、高剑父、刘海粟等名家及本省作者的画近五百件,他(马万里)和徐悲鸿一起任审查委员。

……

1937年11月初参加广西妇女抗敌后援会主办的书画义展,此画展共展出画138幅,他一人便捐画20幅,其画与徐悲鸿一样引人注目。当日《广西日报》在报导画展开幕盛况时写道:“画类中以徐悲鸿之马最为出色。”“其次马万里之画也甚多,使参观者如身入山水丛中。”画价由广西妇女抗敌后援会会长郭德洁(李宗仁夫人)亲自主持评估,分超等价50元及30元、20元、5元、2元等5种价目,以抽签对号取件。他的画价虽与徐悲鸿同属高档价贵,募捐者仍以能得到其画而兴奋自豪。

……

他还于1939年和徐悲鸿、丰子恺、马君武、林素园、 张作俶、龙潜、周天游等联合发表《林半觉先生篆刻启事》,大力推崇林半觉的篆刻艺术。

(摘自--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

他(马万里)还经常教导我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多画。他说“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以喻耐得吃苦才会有成就。他还曾引用徐悲鸿大师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但必须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去开创”,教诲我辈奋发向上。

当徐悲鸿突患脑溢血,于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不幸逝世时,万里师一反常态,一周多不曾作画(平日每日作画不辍),终日沉默不语,后来多次让我陪他去观看悲鸿遗作展览,可见对中国失去这位天才艺术大师的惋惜,对失去这知音和好友的悲痛。

在以后的几年中,我也曾陪万里师看过徐悲鸿、齐白石的画展多次,除为纪念故人,也是他研究画艺的好机会,因而总是恋恋不肯离去。听墨玉师母说,万里师还在一次参观美展中,由于仔细认真观摩作品,从早晨直到黄昏,留连于展厅,竟一天未进饮食。

(摘自--陶然酣醉菊花前 王积玉)

徐悲鸿诗咏《桂林独秀峰图卷》释文:

江山草木俱玲珑,锦帐银屏四望中,便是工师覃设计,工师也得号神工。万里先生写桂林独秀峰,笔墨灵妙,尽造化之奇,属题俚句,为书当日登峰顶绝句应之,未能藏拙,殊自愧也。二十七年九月悲鸿。

相关作品

徐悲鸿 1945年作 一马平川(徐、马二人关联作品)

钤印:东海王孙

款识:万里先生惠教。悲鸿乙酉。

说明:上款人应为马万里。

马万里(1904-1979)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万里先生成艺甚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享誉江南。他的书、画、篆刻造诣具高,被称为艺林“三绝”。1945年前后,徐悲鸿、马万里二位先生皆居西南,过从甚密。悲鸿先生曾为万里先生个人画展作序,以“频年以还,游艺中原者,马君万里名籍甚”之语赞之。二位先生还曾联笔创作《松猫图》、《岁寒三友图》(与张大千先生三人合作)。建国初年,马万里应徐悲鸿、李济深邀请赴北京居住。1953年9月26日万里先生惊闻悲鸿先生辞世,悲痛不已,数日不语,搁笔辍画,哀思深切,可见二位先生交谊之深厚。1960年后马万里先生回广西,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

赏析

早在回国之初就已经抱定坚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理念的徐悲鸿,其笔下的意象几乎都被赋予某种非常鲜明而独特的象征意义,并以之作为为国鼓吹、为民前驱的艺术化工具。尤其他的马题材作品,多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意象组合中以不同的姿态动作表现不同的寓意,譬如在草地上休憩而神态悠闲的马多半表现对生民黎庶、将士官兵的哀恤,而飞奔中鬃毛飞扬的骏马则大半表现对前线将士的鼓舞和对国家前途的寄望;即使那些赠亲朋好友的此类题材作品,仍然多寓深意。而有意思的是,在徐悲鸿的作品中,被赋予这种象征意义的奔马通常都被设计为一骑绝尘而空无依傍。

徐氏赠其至交、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马万里先生的《奔马图》即为此中杰作。整幅只以浓墨勾出奔马轮廓,并涂写马膝、扫出颈鬃和尾鬃,复以淡水墨略微晕染骏马体块,笔墨寥寥简洁之至,而效果极为迅捷,令观者视线不得不随其笔墨动势飞速前进,而恍惚间只觉一匹昂首奔腾、鬃羽飞扬的骏马已破空奔来,颇有辛弃疾笔下“马作的卢飞快”之动势。而作为奔马意象的组合,草地在画中只简单被处理为一片淡淡的草黄,而不是憩马题材作品中一贯的细笔勾勒出的具象化的草叶,以此突出表现奔马的奔腾之势、奔腾之速,是为大师用心之作。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通常在徐悲鸿的马题材作品中,骏马身体与纸平面所呈现的角度也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细节。综观他的此类作品,大部分均为与纸平面成30度和45度角的,而少有如此幅一样马身体近乎90度与纸平面垂直的作品。 马万里与张大千的交往,见诸各地史料记载。早年二人结识于上海,同入秋英会、蜜蜂画社。后马万里与黄宾虹相偕入游八桂,又与大千在广西相遇。两人并徐悲鸿,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桂林独秀峰》就是彼时马万里与张大千合作的一幅作品。还有一幅《云溪精舍图》,也是张大千题的行首。马万里入川之后,又得与张大千再续前缘,合作过《登秋山图》、《高仕松竹图》(张大千画高仕,马万里写苍松,罗文谟 作墨竹)等作品。期间,大千还将一张自画像赠与万里先生 。

文摘选汇

万里与大千颇多翰墨缘。早岁玉岑为介已订交,同客上海时,过从更频。万里西行后,大千、悲鸿亦先后到南宁,曾多次合作。其中 《岁寒三友图》,大千写松、悲鸿画梅、万里补竹,就是此时所作。它标志着他们之间的情谊,成为艺林佳话。其后在桂林三人又两次同登独秀峰。大千签署的《曼庐大千合写桂林独秀峰》手卷,即第二次下山后所作。悲鸿为写行首,并有诗记其事,一时名流,多有题咏。万里且将悲鸿在南宁为他个展赠序之手迹,一并装裱成一长卷。现广西博物馆已作为文献珍品收藏。其后两年,万里、大千又相聚于蜀。是年大千四十二岁,曾自画像一帧,题曰:“奉贻万里老友,时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又刻白文三字印“不犹人”赠之,此印边款:“大千为万里刻。”俗话说,有来必有往,何况万里是个多产作家,他画了精品赠给大千,一定不少;至于为大千治的印,现①在看到的已有六、七枚之多。

……

万里的篆刻更是独辟蹊径,卓然成家。他从小勤奋练字刻石,家中悬挂书画,潜用小刀把印章挖出,集辑临摹。一九三八年张大千为作《九百石印精舍图》,万里手拓一百六十八印于其后,大千复将其首印“陶铸吉金乐石”朱文印写成“行首”冠于图前。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赠长题,一时名流,竞相跋识,遂成长卷。己卯立夏前三日,日寇轰炸渝城,廛市焚荡,万里所居,适丁其厄,平生所作画印尽毁,而此卷幸存。

相关作品

张大千 1940年作 自画像(张、马二人关联作品)

钤印:张爰、爰居士

题识:大千居士四十二岁自画像。奉贻万里老友,时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

鉴藏印:成都望山堂藏大千墨迹

说明:根据题跋可知,此《四十二岁自画像》是1940年6月马万里赴青城山拜访老友大千先生时,大千绘赠。在这幅自画像中,大千选择了侧面角度,气宇轩昂。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马万里就与张大千相识。两人均雅好诗文、酷爱书画,师友亦多有重合交叉。此图即赠国画家马万里。

著录:《丹青铸史—望山堂书画录》第114页,中华书局,2011年。

评鉴

在《丹青铸史》收入的七十二件书画作品中,我(万君超)最感兴趣的是张大千十四件作品(本书101—193页)。资料详实,考鉴功力极深。比如其中有一幅张大千《四十二岁自画像》轴,题款云:“大千居士四十二岁自画像。奉贻万里老友,时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庚辰为1940年。振宇根据资料考证,上款“万里老友”即为著名书画家马万里(1904—1979)。他再根据《申报》1928年—1931年上的报道,查阅出张、马两人当年在上海时期交往的六条新闻报道,以此证明张、马两人非同一般的情谊。

(摘自--读画如读史 万君超《天涯读书周刊》专栏 2012年第0018期(总第166期) 2012年10月15日出版) 马万里与李苦禅的友谊,始于建国初马万里客居北京期间。两位大师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常常相聚切磋技艺。直至后来马万里受广西政府邀请返桂,两人仍然通过书信保持联络,互通往来。在京期间,两人合作过《凌霄双雀图》等作品。

李苦禅致马万里的信 手札释文:

万里老弟如晤:手示早读,奈以老病兼缠未即奉复,歉甚歉甚。念在京时,罹困顿而限于多种条件不克相助,深以我运遇为可恨也。弟抵广西之后时问消息,具得佳音,遥为之幸甚。同乡朱惠然弟每莅京并有南宁朋友同志屡得佳况为慰。谢稚柳先生画展拜瞻多次,实步趋大千者也,如弟所云耳。设老弟得优越设身处境,作品当不在谢君之下也。非至友标榜之语,实际能力然耳。

夫人之作画,一摹仿,二写实(速写),三独造(创造),三合为一方可成为大家。若仅作到前二项,平常画家也。谬论如此,可笑可笑。我血压高仍不好,但照常教课,幸今学期之课已教过矣。而个人之创作因此种种迄未精力集中著手,且实感技法贫窭之叹。许麟庐仍在和平做科长,自今②年政府指示精俭节约以来,而国画新与古皆不易畅销,如只靠卖画生涯者难矣哉。舍间粗安如昔,祈释远念,专此敬复。此盼多多保养玉体,至要至要!

愚兄禅敬言 内子慧文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