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韩煜的书法“半岭飞烟会迹象,一庭积雪挑清虚” 怎么理解?

一、韩煜的书法“半岭飞烟会迹象,一庭积雪挑清虚” 怎么理解?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半岭飞烟会迹象,一庭积雪挑清虚”的“印象”

中国书法始于道而归于道。书源于自然,在自然中体认,在人生中验证,这是中国书法体道、证道、载道、归道的根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本土哲学精神,从文字初创到书法演进都呈现了对道的体认的文化关怀。

大道流行,浑元幻化,渺冥莫测,统纳天地,包罗万象,内中充溢渊深之哲理与奇妙之玄机。道之为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衍生幻化,如无穷尽。若阴阳、若虚实、若方圆、若曲直、若刚柔、若巧拙、若清浊、若雅俗、若高低、若起伏、若俯仰、若藏露、若纵横、若开合等,既穷极变化,又谐和统一。其理法之完备与变化之无方,往往因时因兴,因人因器,因才思学养,因志趣好尚而异形异状,异调异味。其妍丑工拙无不悉现毫端。正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数千年来,天下大聪明人,无论王公贵胄、名士高人,风流才俊,方外大德,遗贤隐老,乃至皇帝老官,无论如何穷尽心力,都难达极至。不少智者哲人、行家里手如痴如醉,甚至倾倒颠狂,亦仅得一时快意,畅神适怀,其独得心领之妙,唯心契玄微耳。故真知书法,乃是对大道流行,人文衍化有所体认与会心之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儒雅君子,涵茹春秋,品味人生,通会之际,身心受用之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做人制艺讲究尽善尽美;品味物象注重见仁见智。常将自然与人、人与艺术一道观,既注重物象之神情意态,又注重思想品格之超凡脱俗。即物印心,见字见人,有诸内必形诸外,其人之操行学养,胸次见识,资质秉赋悉寓于中矣。

书法以汉文字为载体,通过笔墨来塑造形象。书法之研修创作,是个体修为的一种状态、一种讲究、一种涵养、一种风致。醉心于这种斯文状态中,寓目会心,遣怀适意,感受这种过程的美,斯文的美,乐以忘忧,以自令人怡然神远。然磨炼笔墨,却非笔墨本身,而是笔墨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境界。磨炼笔墨,实乃磨炼人之心性气质,丰富人之学养见识,涵养人之胸襟怀抱。盖笔墨之净化,亦即心境之净化,磨炼之过程亦即自净其心之过程。陆放翁有句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为人制艺端在一磨字中见出真。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涵养心气,行路广博见识,古今学问端从读书行路中磨炼得来。沉浸其中,久而久之,乃知中国书法之文化气脉承载有艺术家鲜活的生命精神,只不过因人之志趣、天性、才情、悟境各别,而具不同境界,不同格趣,不同神情,不同风骨而已。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早已汇入中国书法之笔墨中,且代相承传,若无穷尽。非深入斯道者难以言其工拙,明其雅俗也。

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的书法作品欣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三、怎样欣赏一副好的书法作品?

1.首先必须要懂书法,才能知道这是哪个门派的书法;

2.看作品的起笔、运笔、收笔是否有力,是否一气呵成;

3.看作品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大气。

顺便提示一句:现在的书法家并非个个都是靠自己真正的本领加入书法协会的,有些靠的是钱财、关系等物质加入的。

四、书法作品欣赏

我觉得还是要看名家的,这样对自己的审美有所提高。首先名家的书法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而我看欣赏其作品就要少走一些弯路,对审美也有一些提高。

而且他们在印章上也有所讲究,还有就是落款上也有所讲究,这些都是其他初学者不俱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