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油画透明画法与直接画法的不同

透明覆色法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富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流动着血液。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不透明覆色法

也称多层次着色法
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
油画
油画
画作中综合运用。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的画家大都采用这两种画法,制作作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画完一层后经长期放置,待色层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描绘。
不透明着色法

也称为直接着色法
即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不正确的部位用画刀刮去后继续上色调整。这种画法中每笔所蘸的颜料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也较清晰,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受。19世纪中叶后的许多画家较多采用这种画法。为使一次着色后达到色层饱满的效果,必须讲究笔势的运用即涂法,常用的涂法分为平涂、散涂和厚涂。平涂就是用单向的力度、均匀的笔势涂绘成大面积色彩,适于在平稳、安定的构图中塑造静态的形体;散涂指的是依据所画形体的自然转折趋势运笔,笔触比较松散、灵活;厚涂则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颜料,有的形成高达数毫米的色层或色块,使颜料表现出质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强化。

油画 色层结构

你钻牛角尖了
颜料的成分很简单:色粉+媒介剂
油画颜料的媒介剂就是油(干性植物油,以亚麻油为主),用鸡蛋黄调色那就是蛋彩画,用达玛树脂调色那叫树脂画,用植物胶调色那叫水彩画,油画就是油画。
亚麻油是可以干透的油,干了以后保持体积和透明度,(像食用油就干不掉,放再久也黏黏呼呼所以不能用来画画)。用它调色,颜料颗粒是均匀散布在油层中的,油多的时候颜料颗粒间隙大,所以光线可以穿透色层再反射出来,看起来就透明,油少的时候颜料颗粒间隙小,光线不易穿透,所以显得不透明,但都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度的概念而已。
亚麻油不是粘性胶体物质,颜料层与底料层、颜料层之间的衔接靠的主要是物理作用,胶性底子也好油性底子也好,表面都不是镜面光滑的,用显微镜看有很多鳞状突起,色层覆盖上去,会在底层凹陷处形成突起,干燥后形态固定,就像拉锁的原理一样,抓在底料层上了。所以有人偷懒喜欢用不兑水的乳胶刮底子,是很蠢的做法,形成了光滑不可渗透表面,颜料根本抓不住底子,在未干燥时,颜料是靠色层与底层的真空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附着在上边的,一旦开始干燥收缩,空气就会进入两层之间,很容易就会剥落。

这也是为什么油画讲究肥盖瘦,讲究色层衔接的原因,一旦底下色层含油量大了,就会在表面形成光滑的效果,下一层颜色就很难抓住,会剥落。必须尽量保证底层颜料含油量小,色粉颗粒才可能突出色层表面,形成鳞状表面,以抓住下一层颜料。(不论古典油性底子还是现代胶粉性底子),底层都是最瘦的,表面一定是有附着力的,不可能搞成光板一块。

至于色层衔接,原因在于,下层干燥的颜色表面有起伏时,画上层颜色时颜料和笔就无法与色层完全结着,那些微小的凹陷处存有空气,会拒色,这样覆盖上去的色层与色层间会留下许多的气泡,基本上只能靠静电附着着,干燥过程中必然剥落,列宾的《伊凡杀子》就是因为忽略肥盖瘦、色层衔接等细节,十几层颜料层层剥落。

衔接剂需要有表面张力小、可填补细小孔隙、挥发快、可微溶色层表面的品质。所以典型的衔接剂配方是松节油:日晒稠油:酒精=4:1:1。该配方制成品不是溶液而是乳液,易分层,需要用前摇匀。适用于干画法,画前用吹管均匀喷在要画的区域,一定要少喷,喷多了颜色会流汤。喷上去30秒后迅速用手掌揉擦表面,使衔接剂与色层紧密结合,之后就可以开始画了。这层衔接剂的作用是局部地恢复干颜料的新鲜度,使你实际上是在表层新鲜的色层上作画,不会有湿压干的问题。

这些原理分析起来都很微观,但是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轻视客观规律的话通常会在结果中显现出问题。

强调一点:肥和瘦指的完全不是色层薄厚的差异,肥指含油多,就是色粉颗粒间隙大,这种色层通常透明度高,当然厚度增加会降低透明度,但不绝对。
瘦指含油少,色粉颗粒间隙小,这种色层透明度低,但如果色层足够薄,一样透明,间隙小不代表没有。
油画色层不是钢板一块,也不是染色玻璃。
光靠这么缺乏物理常识的空想,一辈子也不可能想明白油画透明度这个问题。

建议看原作,多看,仔细看,常常看,自己多画,认真画,常常画。
材料方面尽量单纯化,原理是复杂奥妙的,但不代表技法一定要花里胡哨,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古代大师用的材料往往很普通,就用亚麻油,一样效果丰富。建议学油画初级阶段都不要玩化学实验,老老实实用油和颜料,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画,等参透了古代大师的技法,再研究怎么在材料上求变也不晚,否则不小心弄成邯郸学步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