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继光的故事?
打从2014年初开始,邵光远就一直在忙,忙着找寻一条马路的记忆。
邵光远是个地道的上海男人,从小在上海静安区的弄堂里长大。弄堂有个文雅的名字:大同里。这是一片建于20世纪初的石库门式民居,天井式的三合院,藏在上海著名的陕西北路上。邵光远在大同里出生,在大同里玩耍,20多岁时搬离了这里,兜兜转转20多年,总是想念,忍不住又搬了回来。
邵光远第一次见到杨继光,是在陕西北路名人名街展示咨询中心,大同里的斜对面。杨继光是静安区文史馆馆长。
2013年,陕西北路正式挂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旧名西摩路,近代史上,宋氏家族、荣氏家族等达官贵人、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聚居在此,留下了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谈、蒋宋联姻等丰富的历史记忆。这里还曾是犹太人、西班牙人的聚居区。不到1公里的陕西北路,遍布名人故(旧)居、典型风格建筑、历史遗迹等20余处。
陕西北路被列入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物态的文化留住了,无形的文化怎么办?50多岁的杨继光在琢磨。
那一阵子,静安区文史馆已经启动静安“口述历史”的工作。杨继光和偶然逛进来的邵光远闲聊,聊出了正题。静安的“口述历史”从大同里和陕西北路起步了。
一回到家,邵光远就翻出老电话本。联系不上的,就去弄堂挨个打听。打听不到的,再请街坊辗转询问。很快,当年的邻居、儿时的发小、大同里健在的第一批老居民的后人,一个个回来了,还有带着老照片专程从国外赶来的。
大同里居民邵光远端着记录本,当起了采访人。从小玩到大的弄堂,每个门牌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98岁的陈治文,1926年前后随父亲陈子祯搬入大同里29号。陈子祯是上海当时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新式书场——沧州书场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乐园殡仪馆、亚美电器厂、国华电器行,国华电台后来和亚美电台合并为亚美麟记广播电台,影响甚广。当时,电台就开设在沧州书场楼上,云集了一批沪上知名的滑稽明星和戏曲名家,每天电台播音后就在书场演出。陈治文记得,大同里29号的客堂间,常常就是电台的直播间。“越剧十姐妹”在这里录过音,《山河恋》也在这里演出过。陈治文后来还担任电台经理打理事务。2014年3月,邵光远找到了陈治文老人。
一年时间,邵光远采访了30多位大同里居民,搜集了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