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油画古典罩染技法的步骤。

罩染技法在英文中的名称是glazing,也有上光的意思,实际上指的就是用很薄的颜色在干燥色层上做的透明罩染,利用光的透叠效果来呈现色彩,在古典油画中应用较多,最擅长罩染的画家是伦勃朗。从原理上来讲,直接画法是用调和的办法来获得颜色,比如画一个柠檬,亮面的颜色就会在黄色中加比较多的白去提高亮度,同时会降低纯度。而罩染技法则不同,是先用白色和生褐等暗色在柠檬处做出素描,塑造出形体,亮部用铅白堆厚,产生肌理,等这层素描干了以后,用很薄的黄色颜料去罩染,下层的素描依旧可以见,同时整个柠檬会带上一层黄色的调子,亮部会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这样获得的效果纯度和明度都很高,比直接画法显得明亮滋润,更具有油画的材料审美特性。
但罩染技法很少单独使用,通常会和不透明的见解画法结合使用,而且罩染使用的调和剂配方众说纷纭,配方很重要,因为调和剂的流动性和光学属性直接影响到操作的成功率和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国内近年来流行用一种含有马蒂树脂的透明调色膏来画罩染,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确凿的根据。
罩染技法使用的工具也是传统绘画工具,多用貂毛圆头笔(涂刷和衔接)和扇形笔(扫平笔触,减薄色层)。

古典油画用什么样的?

  油画(an oil painting; a painting in oils) 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人类最早使用的颜料是以水溶性材料为主的。在早期绘画中自发地以水、树胶或动物胶等天然的物质作为颜料的稀释剂和粘合剂是十分自然的,它们取材方便,使用简单,这在东西方早期绘画中是一致的。
  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颜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现技法自由、流畅,可产生轻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国画、日本画等东方绘画的主要材料类型。古典油画油画起源古典油画(4张)600年前起源于欧洲,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古代欧洲的画家们在谙熟和热衷于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同时,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比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
  鉴于此,画家们发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的办法。而后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后称之为上光 油画术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种非坦培拉绘画亦非油画的技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绘画。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
  油画的发明者是谁? 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据记载,这种画放在烈日下曝晒数月仍不会干燥。1200年,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写了有关油画论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在这篇论文中,他介绍了亚麻仁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方法。13世纪末在英伦三岛出现过类似油画的绘画。
  14世纪末,尼德兰的两位画家凡 ·爱克兄弟(杨·凡·爱克及其兄胡伯特·凡·爱克)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
  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一画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爱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画,用它们调和他在坦培拉绘画中使用过的颜料,发现效果很好。
  (一些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光油”是精馏松节油,我们仍使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据说是在去尼德兰了解到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之后,回到威尼斯传授油画颜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几百年来,经过各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狼毫和尼龙笔较软,适合间接画法,可让画面效果细腻柔和,笔触隐藏,多用于古典油画

。画笔要求柔软,鬃毛笔不适合。用色稀保干一层画一层,层层深入。 有笔触的地方趁湿扫平或干后打磨掉。 古典多层画法衔接剂要比媒介剂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