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为什么在奸臣董卓死后伏其尸而痛哭并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一、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为什么在奸臣董卓死后伏其尸而痛哭并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蔡邕痛哭董卓,并由此招来杀身之祸,是有其复杂的历史缘由的。当初,蔡邕在东汉政权中任职,遭到同僚的迫害,被贬黜到了今天的内蒙古地区。随后,蔡邕虽然盼来了大赦令,但由于他与九原郡太守发生了冲突,而没有能够回到中原,只得流落到今江浙一带,一晃就是十二年之久。直到董卓上台以后,蔡邕才被重新起用,“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使他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这样前后的强烈对比,更使蔡邕对董卓感激涕零。蔡邕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董卓死后他失声叹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外,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同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而体现这种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恩人死后,受过恩人恩惠的人是否能够与生前一样报达恩人。而更高的要求是,当这个恩人是因犯法而死的,那么更能够考验受恩的人的品质和修养。蔡邕是一个素质很高的文化人,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明知痛哭董卓会招来杀身之祸,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哭了,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道分子的可贵之处。唉,千年而下,我们还是为蔡邕而叹息。蔡邕,你为何如此的愚呢?

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几乎堪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超脱利益考虑至高无上的仁德。

说封建礼教牺牲品那个,狗屁不懂:封建“礼教”哪条让你皇帝死了就哭?何况董一生也未称帝!!封建礼教之说简直是在丢人现眼。

在那个“封建”社会,即使受董卓提拔但不哭的还是大多数吧?我想阁下要是生在那个年代,肯定也和大多数“封建精英”一样“识实物者为俊杰”啦!阁下才真真是封建礼教第一牺牲品!

另外,封建礼教本身没问题:是专制下的封建礼教害人不浅。没有礼教一样有专制,例子近在眼前我就不举了。但没有专制,那礼教也不会成为众矢之低的替罪羊。

阁下(ezhr)的观点让我想起了文化大葛命的时候有人提出岳飞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就是历史的罪人,人民的敌人,民族的败类一样有创意。

董卓专权后曾惜其有才而重用过蔡,蔡也是迫于形势所以没有完全对抗.所以董死后蔡因其当初有所谓知遇之恩而对他有所怜惜.后有人禀报当时掌权的王允,允要将其治罪.蔡说自己还没有修完本朝的历史请求将工作完成,有人对王说,当初武帝没有杀司马迁,所以得让其后来写史记讪谤朝廷,王终于将蔡杀死.

两人感情不错,蔡邕好歹是董卓提拔的,当然要表示一下哀悼之情。

典型的封建理教的牺牲品。

二、倒履相迎历史故事 缩写

倒履相迎

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亲,文史、辞赋、音乐、天文无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将。人称“人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但他从不摆架子,从不傲慢,很善于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 倒履相迎 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

三、读了这篇文言文,你对蔡邕有了怎样的认识。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1]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四、东汉文学家蔡邕是怎么死的?

东汉文学家蔡邕是被王允下令斩杀的。

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王允除掉董卓后,蔡邕因触景生情趴在董卓尸体上痛哭,王允得知后大怒,不顾众人劝阻将其斩首。

五、关于著名书法家蔡邕的故事?

关于蔡邕救琴的故事

“蔡邕救琴”这一故事出自于《后汉书蔡邕传》,讲述了蔡邕的人生故事。汉灵帝时期,蔡邕在朝廷为官,因他屡次正直谏言而惹怒了汉灵帝。蔡邕担心自己被杀害,便偷偷地逃离了京城,辗转之下来到了吴地。蔡邕精通音乐,在他烦躁苦闷之时,常常以弹琴缓解自己的惆怅。

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弹琴,隔壁的女房东正厨房烧火做饭。随后,蔡邕听见厨房灶膛中发出清脆的噼啪声。这声音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便聚精会神地倾听了木柴的声音。突然,蔡邕冲进了厨房,不顾灶膛的火势,急忙将这根桐木拽了出来。蔡邕的手被大火烧伤了,他的反常举动也引来女房东的诧异。蔡邕不顾手伤和他人异样的眼光,急忙扑灭了桐木上的火苗。幸亏蔡邕抢救桐木及时,它只被烧破了一块,桐木的主体还未被损坏。蔡邕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并如视珍宝地将桐木进行了一番抚摸。随后,蔡邕便将这块桐木买了回去。蔡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桐木制作成了一把音质上乘,外表精美的古琴。蔡邕拨动琴弦,桐木琴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通过它弹奏的乐曲,也十分动听婉转,成为一把绝世好琴。

后来,这把琴流传于世间,被人们称为“焦尾琴”。通过“蔡邕救琴”的故事,世人了解了蔡邕在音乐方面超高的造诣和水平,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