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油画

杨柳楼台是陆小曼什么时期的作品

一、杨柳楼台是陆小曼什么时期的作品

陆小曼[1] (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2]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二、认真读读短文,想想作者因何赞美杨柳的美丽

以下摘自云教研数据平台,文章作者是:张宗达。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柳者,柳树也。

古代诗词中,写杨柳的佳句很多。《诗经》中《小雅·采薇》篇中就有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之后,白居易、杨巨源、刘禹锡、王昌龄、欧阳修、秦观、柳永、贺铸等。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是几乎妇孺皆知。

前人,几乎已将杨柳描述尽致,再在“杨柳”身上做文章,难矣。但有一个人,不仅写了篇咏柳的文章,而且,一写出来,文章随即成了经典。

这个人,叫丰子恺;这篇咏柳的文章,就是《杨柳》。

丰子恺先生是大画家,大散文家,学问很厉害。想必在写《杨柳》之时,自觉不自觉地就将前人写柳诗句温习了一遍,“惟陈言之务去”,不能拾人牙慧,这样,再来写柳,必然要有突破,要有新东西。《杨柳》,也真给了我们新东西:立意好,有新的思考,给出了杨柳的新精神,那就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不忘根本。在丰子恺先生眼里,笔下,杨柳姿态可爱,精神可嘉。杨柳不忘根本的习惯、精神,真是令人激赏。不高贵,柔弱的,垂头丧气的,甚至轻浮的——“水性杨花”的杨柳,竟然蕴藏着这种可贵的精神。反弹琵琶。丰子恺先生的眼光、悟性真的让我们自叹弗如。

垂下,是谦虚,是不忘根本。挖掘并赋予杨柳以新意后,作者对表达内容的安排,可以说婀娜多姿。好的文章是“S”型的,也就是说有变化,有起伏,有波折。文章从无意爱柳、偶然种柳、随手画杨柳开始,“无心、无意”显示了作者对柳的淡,但与柳的缘,却无意中结下了。

熟悉柳,习惯画柳。对柳,感情由淡转浓,由相识到相知,是从欣赏西湖湖岸的杨柳树开始的。从“无意”到“用心”,由杨柳之形,作者领悟、捕捉到杨柳之神。牡丹不如柳,葡萄也不如柳。最“贱”的柳,成为作者的至爱,对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一路走来,读者也由文字吸引着,进入了杨柳的现场,不知不觉,成为杨柳的欣赏者。

丰子恺先生是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的文章也是趣味盎然。作者,把写柳的、和柳有关的古人在开头先列出来抛出去,又在文章最后拉了回来,并揣摩古人们的心思说,咱们写柳,喜欢柳,是因为柳代表着春的精神:生根发芽,向大地深处发展,重视根本。此时,作者消弭了古人今人的代沟,把大伙拉入了他赞美杨柳的乐队。真是有趣。作者借来古人,把古人都拉来对话,也是高妙,有趣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众人皆知的熟语。读丰子恺先生的《杨柳》,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句话丰先生绝口不提?是不屑一顾,还是故意隐藏?读过几遍,我有了感悟:文章的写作安排不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安排吗?生活机缘,使作者和杨柳的感情从“无心无意”的平淡到“真心真意”的赞美。作者不说出,好像是在考验我们读者的智慧。

杨柳,是丰子恺先生的至爱,先生为人正如杨柳,不忘根本。而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写文章,不都应该向先生学习吗?

三、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提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自己断的,见笑。

四、《桥之美》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1、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凡是”一词拓宽了桥的范围,通常人们认为桥与水相联,起到方便交通的作用。但是作者这里所提及的桥,不仅包含了与水有密切联系的桥,也有虚幻的桥,如鹊桥,当然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桥,如立交桥。那么只要“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的美。这里的“关键”一词限制了桥除了起到应有的作用之外,还有些恰到好处的意思。这当然是指在画家眼中的桥的美的特色,也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准。

2、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3、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