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说唱艺术发展?
围坐团团密复竦,开场午正到申初。
风高万丈红尘里,偏有闲人听说书。
棚棚手内抱三弦,草纸遮头日照偏。
更有一般堪笑处,新闻编出《太平年》。
诗出自乾隆时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争相观看鼓词的情景。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继宋元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存有的二百多种民间曲艺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三类。
鼓词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的产生和宋元的鼓子词和词话有一定的联系。鼓词之名,明代已有。最早使用此名的是贾凫西,他作有《木皮散人鼓词》,是一部较好的鼓词作品。现存最早的鼓词传本是明万历、天启年间刊印的《大唐秦王词话》。
鼓词早期作品规模较大,清中叶后,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演出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从长篇鼓词摘取部分精彩唱段的“摘唱”及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鼓词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非常灵活,伴奏乐器主要有鼓、拍板、三弦、琵琶等,其中鼓、板等乐器由演唱者自己演奏,以掌握节奏。鼓词的演出形式,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有所记载:
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儿词。亦仅有一人者,京津有之。
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大鼓一经产生,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发展之势非常迅猛,至清代末年,各地流行的大鼓有十余种,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西河大鼓产生于河北冀中地区,又称西河调、河间大鼓。其前身是木板大鼓,唱腔及伴奏形式都较为简单。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艺人马三峰对木板大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唱腔上吸收了戏曲、民歌的曲调,增加了新的板式,并把伴奏乐器中的小三弦改为大三弦,以铁片代替木板,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基础。马三峰的演唱技巧非常高,时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誉。
西河大鼓初在农村流行,后逐渐进入城市,影响也日趋扩大,对南北各地的大鼓如梨花大鼓、京韵大鼓、湖北大鼓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也称山东大鼓,因其早期用犁铧片为伴奏乐器,又有犁铧大鼓之名。梨花大鼓最早在农村流行,清刘鹗《老残游记》里说道:
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筒,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故事。
清末梨花大鼓已流入城市,并逐渐延至山东各地、河南、河北一带。这时的梨花大鼓有南口、北口两派之分。北口较早,主要流行于乡村,代表艺人是何老风;南口较晚,主要在城市演唱,创始人则是王小玉姊妹。两派在唱腔风格上各具特色。
何老凤,原名何凤仪,河北固城人。他嗓音宏亮,表演传神,演唱风格质朴浑厚,吐字有力,讲究“一字砸一坑”,代表了北口的唱腔艺术,在农村深受欢迎。王小玉姊妹,艺名白妞、黑妞,自幼学说书,尤其是白妞王小玉,聪明伶俐,刘鹗《老残游记》说她“所有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而且“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她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王小玉姊妹吸收戏曲及其他曲艺的长处,创南口一派,其唱腔清脆明快,声声婉转,一改北口之“老牛大摔僵调”,风靡一时。
梨花大鼓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早期作品多为中篇,有说有唱,后期则以演短篇为主,一般只唱不说。伴奏乐器有书鼓、三弦、四胡、两枚铁片或铜片。表演时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二三人伴奏。
安徽大鼓,清中叶产生于安徽泗州,又称泗州大鼓、淮河大鼓。它是在山东河间调的基础上加入当地曲调而成,流行于安徽省及苏北、豫东、鲁南等地。安徽大鼓的唱腔分南口、北口、花口三派,各派均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曲调,但其风格各异,流传地区也不同。
南口流行于长江两岸,以淮北调为主,加入泗州调;北口流行于淮北,除淮调外,又吸收了鱼鼓、坠子、花鼓调等曲 调;花口流行于江淮之间和大城市,在南口、北口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戏曲的唱腔而成。安徽大鼓的唱词多用七字句、十字句,另有三字、五字、垛字等变化句。唱腔以上、下句反复结构为主。表演时,一人演唱,说唱相间,表演者自己鼓板,不用丝弦。安徽大鼓的传统曲目有段子活(书帽)、蔓子活(长篇)两种。前者有《古城会》、《百鸟吊孝》等;后者有《杨家将》、《大红袍》等。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清口大鼓,清末形成于北京,为八旗子弟所创。梅花大鼓主要流行于华北各地的城市,流派上有金派、卢派之分。金派由北京金万昌创立,唱腔纤细典雅;卢派由天津卢成科创立,唱腔优美华丽。从唱词上看,梅花大鼓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曲词文雅,字少腔长,曲调委婉哀怨,擅长表现抒情等风格的作品。爱情是该曲种最常见的题材,尤以《红楼梦》运用最多,约占旧时流行曲目的三分之一以上,代表曲目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
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三弦、四胡、琵琶等。演出时,伴奏者在台上坐如梅花的五个花瓣,因而得名梅花大鼓。
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清末产生于河间、保定一带,是河间调和子弟书的合流。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胡十、宋五、霍明亮、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等数名艺人的改革与创新,在清末风行一时。京韵大鼓的唱腔吸收了京戏的发音吐字方法和其他民间音调,伴奏除鼓、板外,加入三弦、四胡等乐器。其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也常用八字、十字、十一字等句式,另有衬字、嵌字、嵌句、垛句的变化,唱腔属板腔体结构,有起板、平板、挑板、垛板、快板等板式,表现不同的情绪。表演时,一人站唱,自己击鼓、板,以唱为主。
清末京韵大鼓主要有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张(小轩)派。三派之中,以刘宝全所创刘派最为著名。
刘宝全,原名毅民,生于北京,河北深县人。自幼从父学叫大鼓,后拜胡十、宋五、霍明亮等名家为师,受益匪浅。刘宝全勤奋好学,善于创造,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吸收京剧、梆子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唱法,改乡音为京音,独树一帜,成为清末京韵大鼓中影响最大的“刘派京韵”。刘氏不但擅唱,而且精通三弦、琵琶等乐器,并打得一手好鼓,有“鼓王”之誉。刘宝全演唱清脆明亮、高亢挺拔,吐字有力、抑扬自如,演技十分高超,与清末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评书大王双厚坪在当时并称“艺坛三绝”。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他的演唱评价甚高,称其“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刘宝全擅唱各类文武段子,其中《丑末寅初》是他著名的唱段之一,该曲描写了清晨三时左右人们的生活场景,如举子整装上路、渔翁解缆起航、栈夫上山砍柴等。
弹词主要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的产生可能和宋代的陶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用陶真代替其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道:“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清李调元也有“曾向钱塘听琵琶,陶真一曲日西斜”之诗句。元末已有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明清时弹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传统的弹词作品多为长篇,目前所见的传统弹词曲目,著名的有《珍珠塔》、《三笑》、《玉蜻蜒》等。
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弹词的表演一般由一至三人,以人数多少分为单档、双档、三档。表演者自弹自唱,以坐唱为主,唱腔优美婉转、细腻动人,唱词多是七字句,有时也略有变化。弹词的所用语言有国音、土音两类,国音弹词是以北京语言为主;土音弹词则主要以吴地方言为主。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等,主要是琵琶、三弦,所谓“弹词家普通所用乐器,为琵琶与三弦二事”(《清稗类钞》)一些弹词家还是琵琶演奏家,如张步赢就善弹琵琶,每逢他坐场子,就奏大套琵琶一折。
弹词多在城市演唱,观众主要是妇女及其他一些市民,也有一些轿夫等苦力工人,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比较适合他们的品味。对于弹词的表演,他们要求很高,尤其是轿役等人“倒面汤 (逐客令也),捉漏洞,冲口即出,不稍假借。而且场地愈合宜,则听专书者亦愈多。弹词家于此等处,必兢兢惟恐失若辈欢” (《清稗类钞》)。
弹词在清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涌现出许多著名弹词艺人。乾隆时的王周士,精湛的演唱技艺博得乾隆皇帝的青睐,封他为七品京官。嘉庆年间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弹词四大家,清人马春帆称四人“好功夫”。同治年间又出现了四位著名弹词家:马如飞、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众位名家中,对曲调创新成派更有影响的当属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三人。他们分别创立了“陈调”、“俞调”、“马调”,三派唱腔,各具特色。陈调苍凉粗犷,适应老生、老旦演唱;俞调宛柔细腻,适于花旦、青衣所用;马调质朴雄健,擅长表现激昂愤恨的情感。三调对后世弹词唱调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各派的唱腔风格,清文献中有清楚的记载,黄协坝《淞南梦影录》云: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宛转抑扬,如小儿女缘窗私语,喁喁可听,马调则率直无余韵,咸、同间马如飞所也。
弹词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在说唱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但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南方城市广受欢迎,而且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场。
牌子曲是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的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至清末北方有京津的单弦(八角鼓)、山东的辽城八角鼓、河南的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青海赋子等;南方有扬州清曲、湖北小曲、四川清音、广西文场等。
牌子曲的内容题材广泛,大多根据历代的传说故事、小说、 戏曲等改编而成。其唱腔主要以同宫或不同官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音乐表现丰富,结构多由曲头、曲尾、中间插入各种曲牌组成,常用的曲牌有《银纽丝》、《寄生草》、《剪剪花》、《叠断桥》、《满江红》等。演出时一般由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到六人的,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伴奏乐器多以三弦为主,南方的则以二胡、扬琴为主。
牌子曲中单弦和扬州清曲很具代表性。单弦,又称八角鼓, 乾隆年间已非常流行。八角鼓是单弦的主要伴奏乐器,清李声振曾在《百戏竹枝词》里提到过这种乐器,说它“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因此单弦初时称八角鼓。单弦的早期演唱形式为三人或多人分别弹三弦、打八角鼓拆唱,后来在同治、光绪年间,随缘乐创为一人自弹自唱的形式,称之为单弦。至此,单弦之名始被运用。
单弦的音乐结构多是岔曲头、岔曲尾,中间插入若干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叠断桥》、《剪剪花》、《金钱莲花落》等。传统曲目多取之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如《凤仪亭》、《黛玉葬花)、《杜十娘》、《十里亭》等,单弦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地,著名艺人要首推随缘乐。
随缘乐,本名司端轩,单弦的创始人,生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他对八角鼓的演出形式、所用音乐等都进行了革新,改群唱为演员用三弦自弹自唱的形式,创单弦之名,并于光绪六年前后在北京的茶肆里用新的形式演出,轰动一时。随缘乐在单弦唱腔里吸收了《南城调》、《云苏调》等流行民间说唱曲调,并使曲词通俗化,大大丰富了单弦的表现力,扩大了单弦的影响力,使之迅速流传到各地。他编写演唱的单弦曲目有《十粒金丹》、《武十回》、《翠屏山》等,有些作品至今仍演唱不衰。
扬州清曲,又称维扬清曲、广陵清曲、小唱等,主要流行于江苏扬州一带。它的源头可上溯到元代散曲,在清康熙、乾隆时达到全盛时期。扬州清曲的唱腔细腻抒情,常用曲牌有百余支之多,如《叠落板》、《银纽丝》、《太平年》、《鲜花调》、《杨柳青》等。其作品体裁主要有短曲、连本套曲两类。短曲即只用一个曲牌演唱短段;连本套曲即连用多个曲牌来演唱长篇故事。表演时多数只唱不说,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四胡等。传统的扬州清曲曲目有《黛玉悲秋》、《宝玉哭灵》、《秦琼卖马》、《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扬州清曲影响较大,不仅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也传至滇、粤等区域。
明清说唱音乐十分丰富,除上述的鼓词、弹词、牌子曲三大类外,琴书、道情等说唱形式也风靡城镇、乡村。如为人熟知的有浙江道情、湖北渔鼓、江西道情、山东琴书、安微琴书等。这时的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蒙古族有好力宝,白族有大本曲等。明清时的说唱音乐不仅曲种丰富、形式多样,在表演技巧上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刘鹗《老残游记》曾对梨花大鼓艺人王小玉的高超演唱技术有细致生动的描写:
“忽羯鼓一声,歌喉邃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开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丝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项,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念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于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二、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下子弹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呜。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王小玉的出色演唱,活龙活现,跃然纸上,显示当时的说唱艺术的演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演员的表演出神人化,有着古人所说的“余音绕梁”之功力和魅力。如此高水平的演唱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致使在说唱演出时常常出现“立而观者几无余地”的场 面。毫无疑问,说唱已成为明清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转自 苗建华老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