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择专业啊
呵呵 这个很难说啊 几句话说不清楚我在网上找了点 希望对你有用当然你可以继续提问,我回答,问题细分下吧,好笼统!业选择是填报志愿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志愿专业对能否录取也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考生的志愿院校选得比较适当,已经被高校调档,但在志愿专业范围内他的总分(或相关科目成绩或其他条件)不如别人,也还是不能被录取,将遭遇退档而落选。另一方面,专业对一个人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对长远发展乃至人生道路,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错专业入错行对任何人都是极可怕的事情。又有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草鞋不可做箩筐。一个内秀于中却拙于言谈交际的人,如果从事推销专业,可能会非常痛苦,再怎么努力也难有大的作为。而如果让他去从事研究或者创作,则可能大获成功。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在念中学的时候勤奋刻苦,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优异,被保送进了台南的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在上了一年大学之后,他发现物理学上的广阔天地经常令他心旷神怡,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产生了转入物理学系的念头。他父亲知道这个想法后也很支持。于是,一个对世界物理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生产了:丁肇中正式转到物理学专业,不久又前往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的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的工作,终于为人类首次发现了丁粒子,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近年来一部分高校在招生时不再直接分专业(在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完成公共课程学习之后再定专业),但多数高校仍是按老办法招生的。尽管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将来就业、深造(如读研等)的取向,但所修专业基础总是这方面的重要参照。一个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去应聘会计类职业岗位,很难设想他会获得成功。所以,专业选择在填报志愿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时选择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参照系。通常的参照是,主观标准即自己想学什么专业,现实客观标准即从家庭和社会环境条件考虑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其实这两个标准可能常常有不够合理的地方。有时,学生心里想学某个专业,可能只是一种并不准确的先验的意识,这个专业与他的内在秉赋并不相合。而单纯从家庭职业渊源、就业方便性如子承(沿)父业等等考虑出发,来要求孩子选择指定的专业,也很可能并非他的所长与所愿。还有很多人是简单地凭高考成绩、平时印象来选择专业,这样产生的误差就更大了。在因为志愿不合理而落选的考生中,有不少就是专业选择失误导致整个志愿落空的。 诚然,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兴趣所向、秉赋所长的专业或职业,才会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但扬自己之所长、用人之所长,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选择专业应当尽可能做到个人因素与一定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既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性情秉赋等内在因素之间和关系,又处理好个人内在因素与社会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与相应的秉赋相配合。内因固然是发展变化的根据,但没有外部客观条件的配合,也还是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如果既有兴趣又有适合的身体条件,但社会条件不具备,他也当不成飞行员。 下面结合考生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谈谈专业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一、与专业选择相关的个人因素 这里所说的个人因素,主要指考生的兴趣与秉赋,包括兴趣爱好、性向特长、性格气质等等,是以先天所赋与后天养成相结合,而以先天为基础的。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天生一半,地造一半。其中与专业选择密切相关的有: 1.个人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态度。在兴趣的背后存在着所谓的欲求或冲动,兴趣与行为一致时,便成为促进行为的一种动力,就能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增强记忆效果等等,并能积极地观察、感知事物,不懈地思考、探索。人们有共同的兴趣,但每个人的兴趣又是有差异的,这正是人们用作升学、就业的依据之一。但兴趣不是决定专业方向的唯一因素,也不是主要因素。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对选择专业来说,没有兴趣肯定不行,仅有兴趣也是肯定不成的。例如,一个对航空航天兴趣甚浓的学生,如果体质不够条件,就不可能以飞行为专业。 2.能力秉赋。能力是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能力,比如绘画、弹奏、演唱等。能力水平高,则理解力、判断力强,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抓住各种机会。能力来自后天培养,但先天因素在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职业适应性的差异,主要源处先天因素。一个天生没有好嗓子的人,再怎么加强后天培养,也是不可能成为声乐人才的。 3.个性。个性与职业适应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个性是个人秉赋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造就了人格类型,人格类型又影响人们对职业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外向的人在面临重大决定或行动时大多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行事,经常被客观条件所左右;而内向的人则多不顾客观状况,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来决定行动方向;当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混合型的人,并且还有程度上的差异。一般认为性格内向的人比较适合做自然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财会人员、书画家等,性格外向的人比较适合于做管理工作者。 4.职业价值观。在选择职业和专业时,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是职业价值观的集中反映。职业价值观在选择职业和专业中是个较为复杂的因素,它受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和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专业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点以外,还有健康状况、自己的经济状况、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的地理环境等因素,也要统筹考虑。人毕竟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再怎么样也离不开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个人兴趣、秉赋这些内在因素,还是要与外在条件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形成合适而又现实可行的专业选择方案。 二、人的专(职)业适应性原理 为了解决我国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指导问题,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有关司局成立了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为首的职业、专业选择指导课题组。经过几年的研究与试验,提出了适合我国的人与职业、专业相互适应的理论:我国目前主要应有七种类型的人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即:艺术型、经营型、事务型、研究型、自然型、技术型、社会型。 艺术型的人在个性上敏感深刻、自由奔放,他们喜欢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借助于音乐、文字、形体、色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追求与众不同。他们情感丰富,做事凭直觉,厌恶常规性的工作。他们适合从事音乐、美术、写作等艺术类职业。 经营型的人在个性上精明自信、乐观进取,对商业信息比较敏感,善于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喜欢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成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能力。他们工作时精力旺盛,喜欢冒险竞争,不喜欢讨论纯学术问题。他们宜从事营销、经营管理、与法律打交道等方面的工作。 事务型的人细致认真、严谨自治,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偏爱系统性、条理性、规则性比较强的活动。注重细节、追求精确,不太喜欢变化过多或冒险活动。他们适宜作银行业务员、秘书、图书资料管理员等。 研究型的入严谨缜密、勤学好问,对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富有批判精神,善于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喜欢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探究事物。喜欢独立的工作氛围,重视知识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们适宜从事数据统计分析、科研等工作。 自然型的人喜欢户外活动,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生命现象,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不喜欢受约束,实干意识比较强。他们适合从事农产品开发、医疗、矿产勘探等工作。 技术型的人稳重踏实、崇尚实干。在人和事物之间,偏爱与具体有形的事物打交道,不善社交。喜欢在需要动手的环境中,通过使用各种工具、设备,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这类职业有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师、飞行员等。 社会型的人为人热情友善、容易相处,在人和事物之间,偏爱与人打交道。善于表达,喜欢倾听和了解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交友广泛,亲和力强,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但缺乏竞争意识。这类职业有教师、社区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导游等。 上述理论是将人和职业作了大致的区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仅在某一种或两种职业兴趣特点上特别突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同时包含着几种类型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应当认真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职业范围内作出最适的选择。 三、考生的专业适应性测验与诊断 总起来说,考生选择专业,应当是以个人内在因素为主,结合现实客观条件,综合权衡。对于个人内在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了解自己。虽说“知子莫若父”,但目前能够从科学的层次上准确把握子女性向特长、性格气质等秉赋的家长,也不是很多。这就涉及到专业适应性测验与诊断问题。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以性格测试指导专业选择的做法。提供测试服务的,有比较正规的专业机构,也有街头店铺的零散摊点。后者的结论当然是不可尽信的。建议愿意作测试的考生还是到信誉较高的专业机构去咨询。也可以通过本网站作一些具体测验(参见本说明书附录),以测验反映的专业适应范围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 专业选择应当与院校选择结合进行。考生在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秉赋特点之后,可以根据专业适应的范围,确定多个自己适合的专业类别。一般来说,人的专业适应性不会局限在一个很狭窄的空间,而是有一定范围的,大家既要有所选择,又不能过多压缩自己的适应面。在确定一个专业范围后,可以在具有相应或者相近招生专业的院校中,选择预测调档线适合自己高考总分水平的学校。应该注意的是,对专业不要简单地“以名论实”。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正在拓宽口径,有的专业已经不是那么“专”,只是有个相对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有的本科专业名称相同但培养方向明显不同甚至相去甚远。具体要看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向的介绍,不要囿于专业名称的框子,“望文生义”,单纯以“名”论专业。 四、专业选择的准则 专业选择是对人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更要遵循特定的准则,体现其本身的特点。 1.择己所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事实表明:兴趣与成功的机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北大方正的总裁张玉峰,原来是北大物理系的一个普通讲师。改革开放以后,他发现自己对经商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果断地下海创办了北大方正公司。长期压抑的兴趣和才能找到了最佳释放之地,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就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 2.择己所长。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职业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任何一种职业能力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才被掌握的,而每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生中掌握所有的职业能力。马克・吐温作为作家和演说家名扬四海,但是,他曾经为当一名商人而栽尽了跟头,也曾投资开发打字机和想创办一家出版公司,都很快地陷入了困境。 3.择世所需。在做自己的专业选择时,一定要分析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现实条件。正如上面的例子,一个人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身体心理条件也符合要求,但如果社会条件不具备,他还是当不了飞行员。社会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职业和行业在不断涌现,昨天的抢手货今天可能会变得无人问津。选择专业也必须看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成长的条件,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4.择己所利。职业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谋取幸福的途径。当然这种幸福可能是精神上的满足,也可能是物质上的满足。一个人通过职业劳动,在为自己谋取幸福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创造了财富。在选择专业和择业时,不能不考虑自己将来的预期收益。明智的人大都会以利益最大化原则来权衡利弊,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在一个由个人收入、社会地位等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到一个最大值。 五、正确对待“热门专业” 个人内在因素与社会条件相结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社会需求大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上大学时,究竟要不要选择“热门”专业?什么样的“热门”专业最适合你?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可供选择的“热门”学校与专业很多,但并不是每个“热门”都适合于所有的考生。就“热门”学校而言,面向全国招生、面向全国就业的重点大学,名气大、办学条件好,毕业生在社会上受欢迎,将来考研、出国的机会也多。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当然要争取这样的“热门”,但要是成绩不够,就不能勉强。至于有些“热门”专业,毕业生虽然在社会上很“抢手”,但如果你对它缺乏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或性格、气质类型不适合,或身体条件限报,或你的相关科目成绩不够,那也不必去硬挤。 其次,选报“热门”要因时而异。“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因时而变的,也许眼下的“热门”几年后就是“冷门”。90年代初,金融类专业是相当“热门”的,可是几年之后,由于金融机构人满为患且改革加快,铁饭碗也没了,原来的热门就成了就业难的冷门。而前些年颇受冷落的师范、畜牧、园林等专业,如今在不少地区却成了抢手的热门专业。怎样审时度势,把握因时而异的变化趋势呢?一要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前景来把握。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战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等,都将对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改革的大趋势,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对学校和专业的冷热产生直接影响。二要从高等教育自身规律来把握。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滞后性”,判断“热门”、“冷门”,要预测到几年后人才的需求将发生什么变化。 再次,选报“热门”要因地而异。有些专业在这个地区可能是紧缺的热门,而在另一个地区就可能不那么热,甚至成为冷门。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原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下放到以地方管理为主,更多的院校毕业生将在各自所在的省区范围内就业,即使是面向全国就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要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把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真正热门的学校和专业。 最后应该看到,不挤“热门”也可能另辟蹊径。“冷门”与“热门”,就业难与不难都是相对而言的。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冷门”专业往往是考生问津不多,相对竞争力不强的专业。如果你具备一定的实力,又对这方面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选报“冷门”不仅录取机率大增,而且入学后会比较容易成为名列前茅的优秀生,不仅不会就业难,甚至会被很不错的用人单位相中。 还有一些被称作“长线”专业的基础学科,总体上业状况也不太“热”,但也要具体分析。基础理论人才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我国在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来,国家在不少重点大学建立了文、理科的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了基础学科专业奖学金,采取学士―硕士―博士一条龙培养模式,为基础理论人才的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这些高校的基础学科专业大多办学历史长、实力雄厚,培养出来的人才业务功底扎实、后劲足、适应性强。从就业前景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教学、研究,也可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的基础理论人才需求,同时发达国家对基础理论研究相当重视,这方面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机会也比较多。 六、如何在“热门”专业与名牌大学之间作出取舍 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常会遇到“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难题:在同样的分数段中,是选择名气大但专业不太热门的学校,还是选专业很“热”而名气稍差的院校? 一般地说,当然是各有利弊,各有道理,只能因人而定。如果你平时功底不太扎实,但这次高考发挥得不错,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再考研、出国,选择时恐怕报“热门”专业更为有利,因为这样可以不必为将来的就业犯难,工作后的待遇也相对较好,可以省去不少烦心事。如果你平时学习很好,高考没发挥好,家庭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最好选报名牌大学,虽然专业不甚理想,凭你的实力可以再读第二学位或考研时再选别的专业,因为名牌大学毕竟实力雄厚、条件优越,进大学以后的回旋余地会更大,会更有利于你将来的深造与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奔名校,中低成绩选专业”。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具体到每个考生,情况千差万别,还是应当按照“灰股市”原理中的分类决策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院校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