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画家的故事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Borinage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就在这年冬天, 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梵高不描绘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画中的主题和目的。而这个世界给他的感觉太过强烈,他只得消失。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四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幻像。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另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另,有人打成凡高,但梵高较准确
从遗传学角度讲,梵高晚年进入神经病医院很可能与其姨姨中有癫痫病患者有关
梵高的三段辛酸爱情故事
恋原是一厢情愿
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接济当时已27岁的梵高去学画。尽管经济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给梵高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暂时忘记了对尤金妮亚的思念。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让我见见表姐,否则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灯上。”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断送婚约
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