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起源于传入中国(油画的起源于传入中国吗)
一、乡土油画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油画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一批年轻油画家去西方学习,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乡土油画.乡土油画是以具象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农村,农民题材的油画.乡土油画是20世纪50,60兴起到8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油画的代名词.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受到西方现代绘画,中国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土油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二、西红柿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西红柿又名番茄,番茄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在中国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文献见于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1621年王象晋的《群芳谱》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来源,以后的人们都笃信不疑。西红柿的营养价值:西红柿还颇得古今医家赏识,其性微寒味甘酸,生津止渴,凉血养肝,清热解毒,治疗高血压、坏血病,预防动脉硬化、肝脏病等。
《陆川本草》载,西红柿 “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
高血压患者,连续半月在清晨空腹吃两个西红柿,有降压作用。
以西红柿代水果每天吃2-3次,两周后治牙龈出血见效。西红柿汁与西瓜汁各半杯,混合饮服,退热止烦渴。西红柿汁与甘蔗汁或山楂汁混合饮服,治胃热、口干舌燥。
三、番茄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番茄名字里的“番”字透露了它的外来者身份。作为美洲新大陆的产物,番茄是属于茄科的草本生植物,原产于南美洲西部沿岸地区,这里的干燥、炎热气候尤其适合野生番茄的生长。
到了十五世纪的时候,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生活在中美洲的玛雅人,以及墨西哥南部的阿兹特克人开始试着驯养野生番茄。到了十六世纪大航海时期,西班牙人埃尔南·科尔特斯来到美洲,把番茄连带其他掠夺品一起带回了欧洲。
刚到欧洲的番茄名声并不好,被称作“臭果子”(因为腐烂后的气味难闻)、“毒果子”(欧洲人普遍觉得番茄有毒),唯一浪漫一点的名字叫“爱情果”,被贵族种植在后花园里用于观赏。到了十七世纪,西班牙和意大利开始试着吃番茄。之后美国一位名叫罗伯特.约翰逊的医生公开表演吃番茄,才证明了番茄无毒可食用。
那么番茄又是什么时候来到我国的呢?按照明朝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记录“蕃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由此可以推断,番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十六、十七世纪。一开始番茄的地位跟到了欧洲一样,也是被用于观赏而非食用。吃番茄的风潮要等到清末民初时才开始从西餐厅逐渐进入百姓家。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用作者赘述啦,西红柿炒鸡蛋敢问谁没有吃过?
四、传入中国的香料?
肉桂、肉豆蔻、乳香、没药,四种堪比黄金的香料在唐以前传入中国
五、油画起源于哪里?
油画诞生于十五世纪欧洲一个叫尼德兰的地方(现在的荷兰和卢森堡境内),是由名叫凡爱克的兄弟俩创造的,是他们首先使用油调和颜料作画,使画面的表现力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在这以前大家画画是用鸡蛋清调和颜料的,叫坦泼拉画法。
凡爱克兄弟以后,用油调和颜料作画便迅速的传播开来,并逐渐使用的越来越熟练和充分、至文艺复兴盛期它已成为整个欧洲的画法啦,后来的几个世纪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六、葡萄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葡萄是如何传入中国?
两千多年前由张骞传入。 据考古资料记载,葡萄发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7000年前才开始在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拉克等地栽培,以后传入埃及、希腊。在古希腊,人们说葡萄是“植物之神”狄奥萨斯赐给人类的礼品。我国汉代称葡萄为蒲萄,《史记》中说:“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据《酉阳杂俎》记载,葡萄由张骞从大宛移植到汉宫,大宛就是伊朗一带,张骞从西域回国是公元前128年,可见我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葡萄先在陕西一带定居之后,随即向各地广泛传播,深受人们喜爱。
七、素描传入中国的时间?
一、中国的近代素描,源于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西式艺术教育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代艺术教育家留学归国带回来的素描认识与教学方法,对中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素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三、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
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
八、韭菜传入中国的时间?
韭菜原产于我国。据史书上面记载(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丹熏之山”,“北单之山”(今内蒙古),"崃山"(今四川),"鸡山"(今湖南或云南),"边春之山","视山"(未知),"其山多韭"。至今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方仍有野韭菜分布。经有关部门考察,野生韭菜几乎遍及全国,在青藏高原还有大面积的野韭菜地。韭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很悠久,在《诗经》中既有"献羔祭韭"的诗句,由此可以证明韭菜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提出利用温室生产韭菜的技术。
九、美洲传入中国的食物?
辣椒,原产地中南美洲,明朝传入中国。
辣椒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传入我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西红柿,原产地美洲,明朝传入我国。
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因为有特殊的味道,很长时间作为观赏性植物。直到清代末年,人们开始才开始食用番茄。
向日葵,原产地北美洲,明朝传入我国。
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明朝人王象晋所著《群芳谱》(1621年),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
玉米,原产地美洲,疑似明朝之前传入我国。
一般认为,玉米也是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其实,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该书的作者,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计算中国医者认识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中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花生,原产地美洲,疑似明朝之前传入我国。
一般认为,欧洲人将花生传入南洋后,大约在15世纪晚期或16世纪早期,由我国商人从南洋引进的。嘉靖《常熟县志》、黄省曾所著的《种芋法》、万历《仙居县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都提到过花生。其实,我国考古工作者1962年在江西修水县原始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过四粒炭化花生,表明花生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已达四千年以上。
菠萝,原产地美洲,明朝传入我国。
菠萝传入中国时间大约在1600年前后,传入路径可能通过东南亚向北传入,也可能是由葡萄牙人直接从澳门等殖民地带入中国并种植。有人依照《本草纲目》记载推断菠萝在1560年前后传入中国,但通常认为《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可能只是我国沿海所产的露兜科的露兜。在1664年后我国才有了对菠萝较为准确的记录。
可可,原产地美洲,近代才进入我国。
可可豆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16世纪以后,可可被引入欧洲和非洲,再以后又辗转传入我国。1922年,我国台湾省引种试种成功,中国大陆现主要种植地在海南、云南等。据说,康熙皇帝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吃巧克力的人,时间是1706年。
马铃薯,原产地美洲,明朝进入中国。
大概在公元1570年时,马铃薯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又辗转进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根据有关资料推测,可能于17世纪初(明末)跟随欧、美传教士进入了中国,算得上是个泊来品,所以这里有些地方称我为洋芋、荷兰薯等。
南瓜,原产地美洲,疑似明朝之前就进入中国。
.一般认为中国南瓜引种于美洲,在16世纪中叶传入到中国。但是同玉米一样,元末贾铭的《饮食须知》、明初兰茂的《滇南本草》却已经记载南瓜,如果记载属实,那么中国至迟在元末就开始了南瓜栽培,中国也就可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南瓜就引种到了中国。
十、番薯传入中国的背景?
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当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时,他定然会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乡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红土地。
这一年,陈振龙50岁。他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月,一方面是科举艰难、“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
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
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
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然而,将薯藤带出吕宋,颇费了陈振龙一番周折。《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另一说“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航船抵达福州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几天后,陈振龙之子陈经纶草拟了一份禀贴,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行知各属”、“效法栽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氏父子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
先薯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
四个月以后,朱薯引种成功。经“启土开掘”,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
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
扎根长江流域
对福建生民来说,番薯的成功引种,可谓恰在其时。
引种次年,福建南部遭逢大旱。《漳州府志》记载:“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金学曾当机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