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名言佳句
1. 【关于书画方面的名言有哪些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郑板桥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回顾自己的经历,感慨良深. 前两句是说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 “冗繁削尽留清瘦”,则说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画到生时是熟时”,则寓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其实就是艺术追求的三个阶段:生、熟、生.他曾有画竹三境界的说辞:“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当然,他这是借用了禅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说. 画竹如此,做人难道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因此,有人就说,文如人,画亦如人. -----摘录《禅的诗书画》一书。
2.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执笔欲死,运笔欲活。
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3.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
4. 跟书画有关的名句 书画: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悟夫所能作也 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
故日:画在有法无法间。――潘天寿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 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齐白石 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齐白石 水墨胜处色无功。
――李可染 可贵者胆,所要者。――李可染 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 古人有: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
――(宋)郭熙 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清)石涛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张彦远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王原祁 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关山月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中国古代画家)顾饱之 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 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 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有余。――(中国古代书法家)颜真卿 一位高明的画家,不刻意照抄一个风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就不仅是表面形象,而是实质性的精髓。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仅仅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 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中国古代画家)华琳 至人无法,非元法也,无法而法,乃为军法。――(中国古代画家)石涛 学画所以养性惰,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中国古代画家)王豆 自然界之理法,画外之师也。――(中国画家)潘夭寿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中国作家)鲁迅 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中国作家)鲁迅 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
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中国画家)丰子a尼 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画家是自然和人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自然万象。
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因为他能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 凡书画当观韵。――(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中国古代书法家)苑补之 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中国画家)董其昌 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古代画家)石涛 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
――(中国古代画家)方熏 画有初视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人眼似佳,转视无意者。――(中国古代画家)方熏 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感情。
――(法国雌塑艺术家)罗丹 与其做一个活到一百岁的楚脚画家,倒不如只活到37岁的画家拉斐尔,更合天意。――(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 得其形似,则元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中国古代画家)张彦远 夫画有六要:一日报,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日墨。
――(中国古代画家)荆浩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中国古代诗人)王维 也许在一万幅画中有一幅应该活在人们的赞美之中,一代一代相传,直到消褪、黯淡得难以辨认,或是那画布彻底腐朽。
――(美国作家)霍桑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间,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 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中国画家)陈衡格 对于艺术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
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法国画家)马蒂斯 吃透了大自然的主要本质之后,就可以表达它,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不应该过于偏向大自然。
(日本画家)西川佑信 如果一位画家要很好地画一个流血的伤口,这个伤口的样子会使我吃。
5.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6. 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
再抄一些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