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亮的李德亮简介
李德亮的李德亮简介
河南商丘,是中华文明发祥的圣地之一。一万多年前燧人氏在这里发明用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奥运会的会歌和《体育颂》,也将由一位商丘籍著名书画家--中国书协理事、磨弊文化部中艺书画院院长李德亮先生书写。从发明生活用火到点燃奥运圣火,历史画了一条文明发展的红线;同样,从燧人氏到商丘的庄子、墨子--直到现今无数中华英才包括李德亮先生,岁羡历史也为我们画出了商丘一带乃至全国闻名传承的红线。
李德亮先生出生于火祖的故乡,笔名景明,号青云堂,大学毕业,资深教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中艺书画院院长,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现居北京。
李德亮先生从小喝着黄河水成长。他从中原大地身后的文化积淀中如饥似渴地吸允着精神营养,在书画的茫茫瀚海中苦苦探索。“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一个个书法名家的碑帖,既是他的一个个目的地,又是他的一个个出发地。在这一盏盏明灯,一座座路亭的指引下他走了出来,成了人民心目中的书法名家。1993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书画大展中,他的作品深受沈鹏,刘炳森等书法大家的赞誉,曰之为结构严谨,笔法苍劲,气韵生动。1994年5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书画精品展中,他的巨幅书法“江山多娇”被称为“镇馆之作”备受关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94中华书画艺术博览会”大展中,他的作品获中外名人系列的特等金奖。1996年,其巨“龙”在美国国会大厦展览荣获金奖并被国会大厦收藏。2004年他的画作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1996年元月为商丘南站、商丘站题写站名。
《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国际书法篆刻大观》、《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2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20世纪全球书画家传集》、《世界美术书法家大画册》等50多部辞集瞎雀族出版物收录推荐他的作品。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首都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和国家机关、领导人收藏了他的画作。他先后应邀参加香港、澳门回归书画展、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书画大展,获得特等金奖等荣誉。还有不少作品嵌刻于风景区的山石碑林中,供游人鉴赏。在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等数十个国家都有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外交礼品被收藏。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及许多报纸、杂志都对他作过专题报道。
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庆祝中艺卿云书画院成立二十七周年出版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集》,由李德亮先生题词并附有作品。
和许多书画家一样,在李德亮先生的心中,书法是艺术也是责任;成功是渴求也是激励。他认为,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人民的关心。在抗洪和抗非典一线,在部队、工厂、矿山,在大开发的西部,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各省,都留下了他捐赠的作品的足迹,记下了他的赤字之情。他还认为书法形式上看是写字,实质上是写文化,中华文化比海还要深,我们只不过得了几滴水,要用笔管为工具,对人民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学无止境。我们相信,李德亮先生在责任和艺术的追求过程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长卷情卷,,形胜心胜】 心胜
做爱国者,做正直善良的人,当个好画家。 ――主人公的话 你见过这样的画卷吗?整幅画面,不见一人一旗,却让人感觉到千万红军跋山涉水奋勇向前;整幅画面,没有一缕硝烟一星炮火,却让人感觉到枪声阵阵烟火弥漫;整幅画面,没有一个会场一纸决议,却让人感觉到沉重的历史和重大的价值。这幅画卷就是国画八十米山水长卷《川康形胜图》――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地方。
“川康形胜图”五个大字及副题,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敏哗哪萍老将军题写。无独有偶,在画卷初成时,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观后欣然命笔,竟题写了相同的五个大字。形胜,典称地形的优势;川康即四川;全画展示的是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服的山山水水。
1987年6月,这幅长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建军六十周年书画展时,轰动京城,轰动画坛。从军委首长到基层官兵,从专家学者到一般观众,无不称赞这幅巨画,一时间,“巨画巨人巨笔”成为画坛佳话。
2006年4月24日18时许,在军委办公厅原址三座门的南大厅里,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曹育民将军、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将军及国务院文化部书画院李德亮院长等,一同观赏这幅《川康形胜图》。欣赏不倦,赞叹不已。曹育民说:“这幅巨画,题材重大,内容丰富,气势恢弘,笔墨精妙。以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地方为主线,把四川的名山大川、天文地理、历史风情融为一体。现在,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可以断定是前无古人。这是一幅以红军精神画红军长征的山水巨画。”接着明确表态:“这幅长卷要免检免验免除任何程序,参加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画展。”
这幅巨画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将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益?
不打无准备之仗,认识准备是成功的基础
1980年冬,调入成都画院不久、37岁的张幼矩,就领受了个任务:创作红军长征在四川山水长卷。他始之愕然,继之振奋,再之为难。愕然的是题材重大、任务艰巨,振奋的是有心崛起、机会难得,为难的是心中无数、怕功力不够。领导再三开导,让他在认识上奠基、从感情上入手。
他一头钻进了红军长征特别是长征在四川的史料里。长征诗词令他一咏三叹,长征故事让他荡气回肠,长征意义使他茅塞顿开、信心倍增。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有红军主力的大撤退大转移就保持不住抗日的核心力量;没有十万红军跨越千山万水,付出六、七万人的牺牲,就形成不了抗日的凝聚力,也就形成不了攻无不克的长征精神。他深深感悟到,长征是前所未有、震惊世界的大行动。而红军长征进入四川之后,险山恶水最多,大战恶战最多,重要会议最多;毛泽东的《长征》七律,后四句全写四川,可见红军长征在四川其作用之重大。而用国画山水长卷形式展示伟大史诗红军长征在四川桥码也是前无古人的。其光荣与艰巨并存。而不付出巨大艰辛,何来伟大光荣?他想:无数红军先贤为了长征牺牲了生命,而我为了再现长征何惜一己生命?况且也用不着付出生命,当然必要时也要拿出不惜生命的精神和干劲来。
深刻的认识点燃起热情的火焰。他迅即制订出“重走长征路,写生每一处”的规划及“心到、足到、眼到、手到”的八字方针。于1981年春,作为长征后来者,他义无反顾地扑进了红军长征的险山恶水中。
其实,对“认识清,干劲增”的道理,他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有着深刻地体验――
他来到这个世界刚满三个月时,便大病一场,因家贫无钱治疗,服用带有慈善性质的“官药”,用药太猛,导致耳膜发炎穿孔,造成半聋。幸而幼年爱画,常观赏以川剧为业的舅父演出川剧。便用桴炭铅笔,在地面、墙上涂抹川剧中的人物,亦画舞台上的戏装、兵器、布景等。1949年底,成都解放。刚满六岁的他竟用碎瓷片于自家门前嵌出“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 口号 ,并用纸剪出毛泽东的画像来。邻里称赞,还请他代劳,这无异于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撒阳光。也就在这肯定、夸赞他的同时,也还有私塾学堂的师长告诫他:作为半聋之人,要学成大业,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力量发愤攻读,不然,身残志残,将一事无成。他铭记于心,实施于行,博闻强记,日夜笔耕。后又投师著名画家冯灌父、伍瘦梅、朱佩君门下,专事国画,获得“谋食敬事之窗”;得遇诗人刘孟伉、戈壁舟、黄稚荃、吴凡等,获“概而不粗,细而不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教益,阅古博今,深钻细研,渐渐体味到“老芦液聃有嚼头,庄周有意思,孟轲善思辩,屈原当尊崇,刘勰好津梁,李白、苏轼堪玩味,鲁迅、陈寅恪最值得学习……”进入青年时期,意料之外目力渐差,看书成了闻(嗅)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既聋又瞎”,加之一些人的笑谑、恶语,一时间苦恼异常。一友人劝说:“君不见,举凡阿炳、黄宾虹、陈寅恪、外国的贝多芬,谁非不聋即瞎而成大器乎?这世界太吵闹,耳不听,心不烦,你切勿妄自菲薄,挫了锐气。”张幼矩闻之心中一亮,心亮似乎亦眼亮,心亮胜于眼亮,所有苦恼抛之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专心求学、研诗、作书、绘画、制印。不长时间,诗、书、画、印、文五艺俱进,而今已是五美俱臻。也正因此,当时成都画院把他这位基层文化干部,吸纳为该院专业画家;也正因此,入院伊始,便赋予重任:创作长征长卷。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位哲学家的话: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充分准备者。
不怕艰难困苦,勇于吃苦是成功的途径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已成为苦的极至、苦的典范。张幼矩重走长征路采风、写生,虽已不是当年的艰苦,至少没有了敌兵的围追堵截,但是大自然设置的障碍丝毫不减当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张幼矩为了完成重大历史使命,纵有千难万难,也奋勇前行,义无反顾。
应该说,他踏上长征路时,是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当他来到金沙江畔皎平渡时,白天沉浸在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故事里、实地中,不顾酷热如蒸、脚石似烙,他赤臂写生,挥汗如雨,兴致勃勃。可是到了夜晚,如豆大蚊,群起攻之,呼啸而来,死盯不放,吸血固然可怕,但奇痒更难忍受。他左遮右挡,蚊子此起彼伏,围攻得他彻夜难眠,精疲力尽。同伴劝他早早离开这多蚊之地。可他说,还有几处红军战斗的地方尚未写生呢!他硬是坚持了三夜,把全部写生完成。过狮子山时,山高路滑,他攀援而上,寻找体味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径。在他即将接近山顶时,不慎脚下碎石下滑,他整个身躯随碎石滑出一丈多远,幸亏被随后而上的同伴一把拉住,不然他就坠入了万丈深渊。惊魂稍定,遍体冷汗。同伴连说:“好险好险!”他却说:“不怕不怕!”顺手从背上拉下画板,又开始了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