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派画家都有哪些?具体列出他们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作品即可)
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 (Mondrian) 为代表。
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 〔Kandinsky〕为代表。
代表画家
康丁斯基 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者。代表作《构成第四号(战争)》
蒙德里安 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百老汇爵士乐》,纽约现代美术馆)。
马列维奇 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
库波卡 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垂直线语系习作》。
克利 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干道与支道》、《死与火》。
毕加索抽象艺术
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但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的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①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②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后者则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的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抽象艺术的由来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
“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有人强调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塞弗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
实际上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是康定斯基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尔后捷克人库普卡直接从音乐中获取灵感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人称他是音乐主义画家鼻祖,后来他们共同组成抽象派。
抽象艺术的两大分支
自1910年第一件抽象作品产生后,在西方迅速发展,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成为抽象艺术的主体。属立体主义分支的有:
1.用光线粉碎物体实质,表现现代感觉和速度的未来主义(1909-1915)
2.用铁丝、玻璃及金属片等材料,以长、方、圆及直线组成非形象的形象的构成主义(1913-1917)
3.不去观察对象,凭感觉和寻找所谓新的象征符号,去描绘直接感受的绝对主义(1915)
4.完全以三原色或黑白灰的直角形色块与直线构成画面的新造型主义(1917)
5.反对再现自然,又要从自然出发而进展到抽象的具体艺术(20世纪20年代)
6.以平涂的色带或色面构成愈发简单的、纯粹图形的抽象形式主义(20世纪50-70年代),如硬边艺术、色面艺术、最低限艺术等
7.用几何图形,通过人为的光色处理,造成视觉上差错的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等
从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派生出:
1.以线条、痕迹和斑点为符号,反映作者潜意识中的自我感觉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
2.在大画布上,作家不自觉行动中,靠颜色无意识的泼洒滴流进行自我表白的行动画派(1945-1955)等
抽象主义在不算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已显现出足够的内在美和表现力,并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领域,但在审美标准上带来了混乱或分歧。
8月18日将是西方战后最为著名的抽象主义大师之一汉斯。哈同作品在京展示的最后一日。《哈同艺术展》作为“仲夏法兰西”中法文化年闭幕展压轴系列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开,为北京观众带来亲自感受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难得机会。
在我国,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欣赏尚未普及,“抽象艺术”在大众中主要作为一种文化品位的概念而存在,而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抒情抽象主义”于我们则更是陌生。展览闭幕之际,考虑到观众的欣赏需要,以及汉斯。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及抽象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馆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史系朱青生教授(朱青生本人也是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并且也是哈同艺术展的策展人)于8月18日下午一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专场讲座,专门讲述有关哈同的生平及艺术经历、如何欣赏抽象作品、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中国美术馆在推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观众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西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次《哈同艺术展》得益于策展人及哈同艺术基金的支持,来京展出的作品均为艺术家一生作品中的精华之精,而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该展览奠定了基础,哈同的艺术甚至影响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哈同的抒情抽象艺术其实并非表面表现的那般难以理解,结合哈同本人的生平和经历,观众将发现这其实是艺术家在介入社会的责任感及追求艺术神圣使命之间的挣扎和最终升华,或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永远在两个极点之间往来”。最明显的例子即体现在哈同自己身上——他的残疾。哈同出生于德国,后加入法国国籍,在二战期间他站在法国一边抵抗法西斯,并因此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腿,最终得到了来自德、法两国的反法西斯荣誉勋章。哈同反对艺术家以签署宣言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而主张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实现作为人本身(亲身参与战争,而不是如毕加索那样创作一幅斯大林肖像)及艺术家的价值(相对于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几何抽象艺术而言,哈同精深的抒情抽象艺术观)。
《哈同艺术展》专场讲座主讲人简介:
朱青生,57年生人,艺术家及艺术史家,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朱青生的研究领域以世界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及中国汉代艺术为主。曾深入探讨现代艺术,对其特征及本质加以审视和分析,并在中西方语境的比较与交流中对西方及本土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加以精深解读,在中国现代艺术创作评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领域,朱青生主要探讨该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诞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重要的艺术作品、事件和代表人物,并对以上各主题加以外在的客观原因分析及内在的主观动机透视,最终将现代艺术纳入到艺术史及思想史的范畴,从历史客观规律的角度进一步把握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为艺术家,基于中国艺术传统,朱青生在部分创作中探讨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意境,并在中国书法和现代抽象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形式的本质连结,其作品自九十年代初已在中国和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地进行展出;此外,他也在多媒体及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中继续探索现代艺术的多面性与多意性。
20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与欧洲较为接近,这使俄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吸纳有了精神上的某种相通。当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此起彼伏的艺术运动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刚刚被理解和接受时,它们马上也在俄国艺术界得到了响应。新的观点被迅速传播,并揉人俄国艺术中。这种输入,一方面得益于《艺术世界》、《金羊毛》等前卫杂志的贡献,另外,也通过艺术家们的出国旅行。此外,富有的大收藏家史库金、莫洛佐夫收藏有几百件毕加索、马蒂斯、莫奈、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作品,这些珍贵的藏品包含了许多诸如马蒂斯的《舞蹈》、 《音乐》这样的精品佳作,令艺术家大开眼界。面对俄罗斯的学院式写实绘画传统,年轻的前卫艺术家们有些急不可待。于是在几乎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他们将艺术直接引向纯抽象之路。1913年3月, “靶子画展”展出了首批“辐射主义”作品,这是拉里昂诺夫及其支持者冈察洛娃在绘画的非具象性方面所作的实验。辐射主义使用平行和交错的色线在画面上表达“光的滑动所造成的超时空感觉”以及“可称为‘四维空间’的印象”。拉里昂诺夫将辐射主义看作是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俄耳浦斯主义的综合体。在对运动和光线的关注方面,它与未来主义也有某些联系。当然,在抽象性方面要比它们彻底得多。辐射主义存在于1911—1914年间,虽然历时短暂,但对其他的俄国前卫艺术家有重要启迪。另一位走得更远的抽象主义者是马列维奇,他所创立的仅他一人的“至上主义”绘画算得上不折不扣的纯抽象艺术。以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纯粹几何形和单纯黑、白色组构出的画面排除了一切再现因素,纯感觉至上,表现“纯粹的感情”和“单纯化的极限”,从而绘画被一下子推向了非具象的极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是1913年的白底子上的黑方块,最后一件作品是1919年的白底子上的白方块,随后马列维奇宣称至上主义结束。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反映了抽象主义绘画最早的理性追求,是以后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抽象探索的起源。 “在该时代,它似乎徒劳无功,但却从中产生出艺术的一个全新方面,而且,直至今日仍未枯竭”。(雷蒙·柯尼亚等著,徐庆平等译: 《现代绘画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07页。)除绘画外,俄国前卫艺术还包括雕塑领域的“构成主义”,它以塔特林、加波等人为代表,将雕塑引离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引离了模仿而走上抽象之路。
1910—1920年的俄国是国际前卫艺术的中心。虽然人数不多,历时较短,但成果卓著。由于政治原因,到20年代初期它们逐渐消声匿迹。1922年,加波受政府派遣出国,以后再未回来。康定斯基亦离开俄国进入包豪斯。塔特林成了工业图案设计者,而马列维奇则在默默无闻中过着贫困生活。俄国前卫艺术的辉煌时刻一去不复返,它的影响随着艺术家的迁居而移至域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