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邮票

我国不锈钢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1990年以来,全球不锈钢表观消费量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而90年代的10年间,我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是世界年均增长率的2.9倍

我国苗种培育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我国进行苗种培育的鱼的种类首先是鲤鱼,然后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根据历史文献考证,苗种培育技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范蠡的《养鱼经》注:“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子……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
  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枚。候至明年不可胜数也。”以上记载对当时鲤鱼的池塘繁殖、苗种与成鱼的养殖及销售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渔业苗种培育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949年到1952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在苗种生产方面,党和政府全面组织和资助了沿江渔民和重点养鱼地区张捕、运输鱼苗、集中培育夏花、分散伺养鱼种等工作。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组织开展青、草、鲢、鳙鱼的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到1962年是我国养殖鱼类苗种生产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突破,使历史上依靠少数地区生产从江河中捞苗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全国各地都有可能按照就地繁殖鱼苗、就地培育鱼种、就地养殖成鱼的“三就地”方针进行养鱼生产。
  1963~1967年在苗种生产上主要是改进和提高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应用了两广地区的大草、牛粪培育鱼苗和江浙一带的豆浆培育鱼苗,并加以吸收改良,结合成“肥水下塘、适当稀放、施肥投饵相结合”的综合养鱼苗法,彻底解决了各地的苗种供应问题。1976年到1980年推广应用了湖汊、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培育鱼种,草浆培育鱼种等技术。
  从1981年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渔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苗种生产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除了引进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鱼类外,还解决了它们的繁殖和苗种培育问题。同时三倍体鱼类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全雄性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杂交成功、三倍体异育银鲫的培育成功、湘云鲫(工程鲫)的选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