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邮票

石鼓书院的发展史

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发祥地,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宋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使、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使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清顺治14年(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大清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衡州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试之,士风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士雅、余廷松、林学易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诸如石鼓书院、回雁峰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 ,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并举办“千年学府,石鼓胜迹”陈列,展示石鼓书院 的历史风貌、文化沉淀和骄人业绩,再现千年学府雄姿。2009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集团在衡阳市石鼓广场向全国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石鼓书院登上“国家名片” 。2013年12月12日,国际战略学和国家安全学专家罗援少将做客石鼓书院大讲堂。2014年4月21日,两岸作家湖湘文化行采风团来到了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石鼓书院 ,细细地品读了千年学府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2014年5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考察石鼓书院 时,盛赞衡阳文化厚重,“三水汇流”得天独厚。2014年5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率领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研室主任方立,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龙新民等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踏访石鼓书院,触摸湖湘底蕴,盛赞衡阳文化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