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邮票

中庸文化与瓷器(中庸文化与瓷器的关系)

一、中庸孔子文化思想根源?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还有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二、与瓷器有关的文化茶礼?

在唐朝,人们最爱用的茶具是产自于越窑的青瓷茶具。越窑是唐朝的两大名窑之一,它生产出的越窑与邢窑的白瓷并称为“南青北白”。虽然唐朝的邢窑白瓷也可以作为茶具,但唐朝明显更偏爱越窑,因为越窑烧制出的青瓷更能衬托出茶色之绿。越窑生产的青瓷茶具,代表的是唐朝人对于茶水和茶叶之美的追求。

宋朝最流行的茶具莫过于建盏,人们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当时的“点茶”风尚。宋朝人的饮茶被称为“点茶”,不仅要经过长达八道的工序,更要和其他人一起斗茶。斗茶比的就是点茶点茶注汤时,在盏面产生的白沫,人们通过茶汤的出现的快慢、色泽如何,茶盏内沿与茶沫相连接的地方是否有水痕等标准来判断斗茶的成败。建盏这种深色的茶盏,刚好适应了“斗茶”的需要,成为当时流行的茶具也在情理之中。以建盏为代表的瓷茶具,是宋人精致茶道的一个缩影。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是青花瓷茶具。青花瓷元朝发展成熟,上面用青料绘制着各式花纹样式,精美而繁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乐年间的压手杯。在明朝,人们是一边吃着各类茶点,一边喝茶,因此需要长时间握着茶杯,压手杯刚好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以青花压手杯为代表的茶具,是明朝茶道文化的体现。

三、中庸之道是佛系文化吗?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

提起儒家的“中庸之道”,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属于冷门问题。但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之一就是《中庸》。

宋儒程伊川和朱熹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正因为程朱这样的解释,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本来一个挺好的“中庸之道”,让程朱这么一解释,把儒家最精华的东西给浪费掉了,这个解释确实问题很大。

首先,“不偏之谓中”,无论是人,还是天下万物,还是整个宇宙,哪里能找到一个“中”呢?以前有地心说,有日心说,到最后还不是都推翻了,到现在都没人找到宇宙的那个“中”;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任何事,你怎么找那个“中”呢?你必须先设定好两边的界线,才能找到中间,但你设定好两边界线的时候,就已经偏了。这句话其实是句空话,根本就做不到,不可能实现。

其次,“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没有变化。试问天下哪有绝对不变化的人和事呢?根本不可能的,都是似是而非的空话,听起来不错,但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没什么实际用处。

那这个“中庸之道”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其实在《中庸》第一节就已经表明了。《中庸》和《大学》都是这种写作手法,开宗明义,简单明了,一开始就先把内容总纲写出来,然后再详细展开具体内容。我们看《中庸》的头第一节怎么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四、什么是瓷器文化?

土与火是人类进化的基础条件,中国的瓷器这一“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大智、大悟、大巧、大美的智慧结晶.我们知道,瓷器开始在世界各地流通是在唐代,当时各国的上流社会无不以拥有中国的这种特色商品--陶瓷收藏为荣耀,这使得中国瓷器成为了带动那个时期手工业制作及工艺美术产品交流与发展的一道亮丽无比的风景线。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这个时候的中国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出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往来桥梁。” 正所谓“千度成陶”,伴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日趋益进和我国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国陶瓷在其造型、手绘、釉下及工艺制作等流程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成熟、推陈出新中,因此,雄浑大气、既厚重深沉又轻盈剔透的现代瓷器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蕴和前卫强烈的现代审美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鉴赏性和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手工制作技术和现代艺术完美相接、实用与装饰的相互交融、生活与创作的和谐统一等等双向辉映、传世的意义。

五、中庸与道法自然的异同?

一、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对人而言,道家主张遵道而行以为德,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老子《道德经》的这一思想应该是高屋建瓴的,站在人之外看待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它悟透了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宇宙中的位置;阐明了人、地、天、道之间自然有序的终极关系,是为真理,因而赢得了万经之王的美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极具智慧者的高度认可。

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对人而言,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崇尚为人处世执中不过,维护故有秩序。

四、道家、儒家文化交织作用,成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辉煌封建史。道家的思想属于出世文化,可以说,道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站在超自然的立场看待万事万物。明示了人是自然世界的一份子,应该遵道而行以修德,不能任意妄为以成仙。

儒家的思想也属于入世文化,但涉及范围更窄,仅限于人情世故而不涉及其余。其“中庸之道”认为:行不过界,事不过分;凡诸不过,乃为中庸。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执中为用,和而不同。道家虽然为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但没有为世人提供可资使用的方法论。

儒家根本不提及全面的世界观,只为世人提供了人文范围内抱残守缺的方法论。

所道法“自然虽然”实事求是,但曲高和寡;“人定胜天”虽然狂妄自大,却极其实用;“中庸之道”虽然无益进取,却利于守成。

由此,我们看到:两千年来,每当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改朝换代的时候,胜利者总是高举道家高尚正确的“替天行道”大旗,推翻旧王朝,建立起新秩序。得势后,迅速扔掉道家,转而推崇儒家的守成理论来安顿、治理天下。久而久之,待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又进入下一个轮回,这就是著名的封建王朝周期论。

六、传承瓷器文化的意义?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景德镇自古以来以陶瓷文化著称,通过精美的陶瓷艺术,卓越的制瓷工艺,千年积淀,最终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确立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制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权威性清代《南窑笔记》载:“景德镇,在昌南之南,其冶陶始于汉季。”乾隆《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就是说早在公元1至2世纪,此地就开始烧造陶瓷。

唐代,昌南镇的瓷器在京城被称为“假玉器”,宋代,昌南镇改称“景德镇”,得名于宋真宗年号,全国拥有这种荣耀的城市只有景德镇。元明清三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顶峰,设御窑厂生产瓷器专供皇室。到元代,改变了瓷器的配方,由一元配方变为二元配方,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

珍贵的遗迹窑址,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同样展现着浓郁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独具特色的资源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七、景德镇瓷器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遗产和底韵有近两千多年,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在世界陶瓷发展上有举足轻重,贡献了多个景德镇品牌。如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大瓷缸,目前是世界收藏最高拍买价。还有日用瓷等等都是人们追逐的首先用瓷……!

八、中庸之道与水的关系?

最简单易懂的方法来说。

1.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现在主要就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的基础是天人合一。

2.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万物而不争名利。人的品格应该像水一样,做事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上善若水,朴实无华,无须出世,无须入世,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九、中庸与礼记有什么区别?

《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戴圣等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共49篇。

十、三字经大学中庸属于什么文化?

它属于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