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面划痕(瓷器釉面划痕如何修复)
一、瓷器釉面开裂?
那种釉层开裂纹叫开片,是因为瓷器烧造中温度变化导致釉面热胀冷缩而形成的。有些窑口就需要有这些开片才能成为好的釉色,比如哥窑、龙泉窑、汝窑、官窑等。
古器的开片都是烧造时自然形成的,因此开片往往产生在釉下;现代烧造技术难以达到古人,因此要制造开片通常都是直接在胎面描绘后再上釉烧造,或者在烧造完成后立刻打开窑炉降温,让瓷器直接在釉面爆出开片,所以这种开片往往要么呆滞无神,要么是釉层表面开裂毫无古器之感。
二、釉面划痕怎么处理?
没露底漆可以抛光处理,露了底漆就要重新做漆了
三、釉面地砖划痕处理?
采用地砖修复剂修复瓷砖划痕,用毛笔沾着修复剂在划痕缝隙处描,30分钟后再涂描一次,干化后再重复一次,一直到从侧面看划痕处有反光,这样处理后可使地砖划痕处保持长期洁净。
另外深度划伤砖面的划痕也可采用水磨机磨抛,不过要小心磨抛,否则会出现凹坑或砖面更大的破坏,如无光泽、更宽的划痕
四、明代宣德瓷器釉面特征?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釉面特征: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五、烧瓷器釉面泛结晶?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釉面结晶有人工结晶和天然结晶,人工结晶是在烧窑过程中多温度下降的控制,右面里面的物质有序排列,天然结晶是由于长时间约200年以上,瓷器有面的物质自然排列,它的特点就是无序排列,这就是瓷器釉面泛结晶的问题。
谢谢
六、老瓷器釉面的特点?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七、瓷器火石红渗到釉面?
产生窑红是因为瓷胎中铁质元素含量的存在,
在烧制过程中和某种因素的存在关糸,反应在瓷器露胎的表面上,折射出的化学反应现家。
元代瓷器底胎的火石红
瓷器上显现火石红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经烧制,无意中产生的火石红现象,是因为胎质淘洗的不尽,铁元素的残存和水蒸气作用所造成。
二是经人工刻意涂抹或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加以控制操作,烧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
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火石红现象,主要由瓷器胎质中,
铁元素残存含量的多少,和在瓷器胎坯晾晒的干燥程度,
以及在胎坯上釉后,釉面的晾晒干燥程度而决定
如果瓷器的胎质淘洗的干净,胎坯和釉面晾晒的干燥,
其在烧制生产出来的瓷器产品就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当胎质淘洗不尽,含有残存的铁元素分子时,
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积聚的黑褐色的芝麻黑点状现象。
芝麻黑点状现象
当胎坯晾晒的不干燥时,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或轻或重的大面程或块状分布的火石红现象。
当胎坯上釉后,釉面晾晒的不彻底时,在烧制中,
反映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在胎釉结合处生成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自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其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呈属自然匀衡状态,同时经过仓桑岁月的冼理,显示出一种陈旧的感觉。
在火石红的表面,显现出一层光泽。
火石红的生成是由内向外挤出生成,有一种被迫挤出的感觉。
八、紫定瓷器釉面特征?
宋代紫定类瓷器是一种很特殊的瓷种,这不仅体现于在它的面呈酱色的釉子里有一层黑色结晶釉层,而且体现在这种黑色层的氧化焰烧造,经过窑变的形成机理,带来釉子和釉面坚硬鲜亮的独特特征。又因为氧化程度和釉层薄厚的不同,呈现黑紫、紫红、黄褐、黄红等多种酱釉色。
宋代紫定类瓷器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用肉眼观看时,首先会觉得器物的釉子和釉面以及其瓷片的断面都会很新很新,光泽闪闪。这种胶质状态的釉子和釉面似乎不惧怕任何腐蚀摩擦,釉子表面光亮如新,经千年仍不失其光彩,几乎让人不可思议。不仅出土的瓷片、器物表现如此,就是传世品也是如此。这种釉面除了有严重的划痕或者磕碰可以损坏,一般釉面少见划痕软道,大概是这种特殊的烧造窑变强化了釉子的硬度和耐腐蚀强度。这种釉子虽然显新,但是深沉古朴,端庄浑厚,有令人肃然起敬之感,是现代仿品无法仿制的。
九、瓷器釉面有小坑?
原因分析
(1) 釉的始熔温度过低,高温粘度过高。
(2) 熔块熔化不透,夹有生料。
(3) 化妆土保水性差,使施面釉时渗水过急,坯体空隙的气体排出过急,突破釉面而形成小孔,而釉面高温粘度较大又来不及熔平。
(4)施釉时坯体温度过高,过干或喷水过少,使釉浆渗透坯体的速度过快。
(5) 施釉前未将吸附在坯体表面的灰尘杂质等清除干净。
(6) 预热带氧化段的辊下温度过低,坯体和釉料中含有较高温度下才分解氧化排出气体的杂质,气体未完全排出,釉层已开始封闭。
(7) 烧成温度过高,釉面过烧,出现小针孔。
2)解决方法
(1) 调整面釉配方,适当提高釉的始熔温度,降低高温粘度;
(2) 提高熔块熔化质量,选择质量好的熔块;
(3) 改善化妆土的保水性,适当增加保水性较好的原料,如增加优质高岭土、球粘土的含量,也可以适当增加添加剂或粘结剂的含量,如CMC,VC-All9(阿米索罗);
(4) 保证施釉后,坯体未干之前釉面的清洁;
(5) 调整并控制好烧成温度,特别是预热带氧化段的温度,使一些需氧化的物质在釉面始熔之前就氧化完全,气体提前排出;
(6) 分别试验配方中各种原料在900℃以前和1200℃前的烧失量,如果发现某原料后期烧失过大,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预烧)和更换;
(7) 适当降低烧成温度或提高面釉的成熟温度范围。
另外,在坯、釉料方面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a.坭釉用原料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酸盐和高价铁的原料,也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化铁的原料,也应尽量选择那些含有有机物和碳素较少的原料,泥用原料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含有碳酸盐的原料,釉用原料中含有碳酸盐的原料也不宜过多使用。
b.硅灰石不含有有机物、吸附水及结晶水,所以硅灰石几乎不产生气体,因此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或白云石配泥、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配釉时,可以减少泥釉中气体的产生量,从而相应减少了釉面针孔或气泡。
十、为什么瓷器釉面很油?
瓷器釉面很油:那是制瓷时刷在外层的釉质,是正常的,起到保护瓷器作用,而且也是瓷器的魅力所在。
瓷器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油润感—亦既釉面不仅细腻,而且有若酥油敷布。望之莹润油亮,抚之油腻酥手。这是正常现象。釉层质感就会和刚出窑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