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器具(古代陶瓷器具的优缺点)
一、古代跪坐的器具?
那是“凭几”
凭几(píng jī)是有三个蹄形足的特殊家具,几面较窄,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圈椅上部的半圈状,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们休息凭扶的一种家具。如徐州汉代画像石上就有一人坐于床榻上,身体向后依靠在一只三足凭几上的形象。
对于这种家具的使用,《西京杂记》中有:“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稿以凭之”
二、古代器具的材料?
古代器皿介绍(一):
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
爵
爵-青铜礼器,用于煮酒或温酒
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青铜爵一说可用于煮酒或温酒,少数爵之杯底确有烟炱痕,但绝大多数是没有烟炱痕迹的。
角
角-饮酒器
角是饮酒器。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按爵的自身容量,虽然在西周时代也有较大的出入,若以上述容量之比例作标准来辨别角,则将无法确指为何器。
觚
觚-一种饮酒器
觚是饮酒器。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常伴随出土。
觯
觯-一种饮酒之杯
觯是饮酒的杯子。
杯
青铜杯
青铜杯约可分三类,第一为商、西周圆体执杯,第二为无耳杯,第三为东周椭形杯。
尊
尊-一种中大型容酒器
尊是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
壶-古代盛酒用
此指盛酒之壶,非谓盛水之壶,后者为盥器,不当入酒器类。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
卣
卣-盛酒器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也是专用的祭器。
彝
彝-盛酒器
盛酒器。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斝
斝-可温酒用
斝一种裸礼器,可用于温酒。
觥
觥-一种盛酒器
觥是盛酒器,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指盛酒用的器皿。
罍
罍-一种盛酒器
罍是盛酒器,见于商代晚期。
瓿
瓿-盛酒用,或盛水用
这种青铜容器或称“瓮”或“甂”。关于瓿的用途有若干争议,许多人声称这是用来盛酒的,也有认为瓿是用来盛装各式的酱汁,还有不少人表示瓿是盛水器。
盉
盉-调酒用
盉本身就是盛玄酒(水)以调和酒味浓淡的,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调和后再注入爵中。因为从盘盉的组合来看,盉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塔与盘相结合,则起盥沐作用。
枓
枓-挹酒器
挹酒器(取酒用)。本作斗,因有别于量器之斗,故取枓字,商周青铜挹酒器作小杯有曲柄,如北斗星之形。
禁
禁-承酒尊的器座
用于承受酒尊的器座。
匜
匜-注水之器
匜是盥手注水之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戈
戈-一种兵器
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构成。
矛
矛-一种兵器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分前锋和两翼,骹即矛的銎。
钺
钺-古代表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权杖
钺,古代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权杖,授予节钺,其中的钺就是指这个东西。
剑
剑-随身佩戴,用于防身格斗用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
古代器皿介绍(二):
鼎、鬲、甗、簋、盨、簠、敦、豆、盂、钟
鼎
鼎-青铜器物,一般用于祭祀,权力象征,如九鼎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膂于鼎。”在这个意义上,商周时代的青铜鼎,多数不是直接的烹煮器,是代表权力的器物,例如夏禹九鼎。
鬲
鬲-盛粥青铜器
鬲是炊粥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甗
甗-一种蒸饭器物,上为甑(zèng),下为鬲,现农村还有变型甑在用
甗是蒸饭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zèng),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顱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数已较多。
簋
簋-盛放饭食的器具,后演变为礼器,
簋是盛放煮热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和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盨
盨-盛放饭食的器具,后消失未用
盨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晩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簠
簠-盛放饭食的器具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后段,但主要盛行于西周与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
敦-盛放饭食的器具,秦代后消失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秦代以后消失。
豆
豆-盛放肉酱、腌菜味品的器皿,礼器一种
专门盛放腌菜、肉酱和味品的器皿。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但是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
盂
盂-大型盛饭器具
盂是大型剩饭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体形都比较大,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巨,故出土的数量也少。
俎
俎-切肉、盛肉案板器具,也是一种礼器
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亦为礼器,其用每与鼎豆相连。
匕
匕-取食物的勺、匙器物
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后引申为匕首,即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镈
镈-大型打击乐器,常与钟、磬一同使用
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想和使用的乐器。
錞
錞-一种打击乐器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铙
铙-一种打击乐器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后演变为编钟这种打击乐器。铙钹,就是指铙和钹两种打击乐器。
钟
钟-指编钟,一种打击乐器,从铙演变而来
西周和东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
三、古代宫廷器具大全?
金雕花鞘白料果刀
金雕花鞘白料果刀,果刀刀身钢质,刀柄嵌白色玻璃,白玻璃制成方钻石形,柄两端镶金烧蓝饰件。鞘亦为金质,上刻折枝花,两端镶红玻璃,上端旁有佩环,可穿系佩挂于腰带上。
清代中晚期时的餐刀或果刀种类很多,并有金、银、玉、象牙、鲨鱼皮、漆等多种材质。此果刀为其中的精品,采用金烧蓝工艺制作,精巧别致,可在就餐时使用,也可随身佩带。刀柄上嵌白色玻璃饰件说明在当时玻璃尚属珍贵之物。
紫檀镶金嵌玉箸
紫檀镶金嵌玉箸,箸为一对,呈圆棍状。每支由四截组成,从上至下的材质依次为紫檀、玉、紫檀、金。 其中两段紫檀均嵌金银丝花纹,金、玉两截皆光素。箸之端头为玉莲苞式顶。
箸,俗称筷子,为饮食器具。此箸应与金镶紫檀柄玉顶果叉和金镶紫檀柄玉顶漏匙为一套。
玛瑙单螭耳杯
玛瑙单螭耳杯,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底部琢阴线“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
金镶紫檀柄玉顶漏匙
金镶紫檀柄玉顶漏匙,漏匙七成金质。匙体镂空錾莲瓣纹,并镂空錾刻出双蝠及“ 卐”、“寿”字样,木柄安装处錾牡丹纹。紫檀木柄呈弯弧状,其上镶嵌银丝缠枝花纹,柄端镶青玉雕琢的兽首。
此匙采用镂空工艺制成漏匙,样式罕见,具体作用不详。其做工精致繁复,在一只小小的漏匙上集中了镂空、錾花、金镶木柄、木柄嵌银丝、木柄嵌玉等多种工艺手法,实为不易。
金镶紫檀柄玉顶果叉
金镶紫檀柄玉顶果叉,果叉金质。木柄安装处錾牡丹纹饰,镶有紫檀木柄。木柄上以金银丝嵌48个“寿”字,顶端镶嵌白玉雕花顶。
果叉为宫廷饮食器具之一,其装饰多在柄部,一般嵌有金、银、玉、木、牙、骨及珐琅等等,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此件果叉之金镶玉的做法应源于等级制度的规定,说明此器是帝后重要典礼中的用品。其上装饰寿字,则可推断此叉是为某位皇帝或皇后过生日而特制的。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盛酒器。壶身通体以掐丝珐琅西番莲纹为地,盖、颈、肩、腹、足等处有对称布置但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珐琅开光,开光内饰人物、山水、花卉、庭院等图案。壶颈錾饰花卉、如意云头、蕉叶纹各一周。流、执柄、横梁与壶体焊接之一端皆装饰张口龙首。壶盖与梁以金链系连,盖顶圆托内镶嵌红珊瑚珠。梁、柄所饰花托内镶嵌青金石、绿松石各一。壶底双栏方框内錾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金胎画珐琅杯盘
掐丝珐琅和画珐琅都是由西方引进的技术。前者大略在元代进入中国;后者则于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两位皇帝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由欧洲引进,并在清宫造办处烧制成功。画珐琅普遍流行于乾隆时期。珐琅器以铜胎居多,金胎相对少见。清宫生产的珐琅器,胎体厚重,珐琅色彩艳丽、细腻,非地方产品所能比拟。此壶造型沿用明代金执壶样式,开光内图案虽作中国人物、景致,却杂糅了欧洲绘画的表现技法,是一件中西合璧的皇家艺术珍品。
金嵌珠杯盘
金杯为圆形,敞口,圈足。内壁光素,外壁錾刻双龙,间饰宝相花,近底处有海水纹一周。杯两侧分别镂空透錾篆书“万寿”、“无疆”为耳,双耳顶端均饰莲花托,上嵌东珠。金盘亦为圆形,折沿上錾宝相花一周,等距嵌饰东珠4颗。盘内錾朵云纹、莲花纹,嵌珍珠4颗。盘心起杯托,其上錾刻云龙纹。
此杯盘金质上乘,造型端庄,装饰华丽,工艺极其精湛,应是清代中期皇帝寿辰时所使用的酒具。
玛瑙葵花式托碗
玛瑙葵花式托碗,托碗花玛瑙质地,呈现白、灰、红、紫红等几种颜色。 碗的颜色以浅色为主,间或有红斑、紫斑,而盘则与之相反,以深色为主,显然碗与盘使用的不是同一块料。两者相互搭配,色彩上浅下深,活泼中不失稳重。
金盖托白玉杯
金盖托白玉杯,杯白玉制,玉质洁白滢润。 此金盖杯材质对比强烈,内敛含蓄的润玉与奢华的黄金结合在一起分外抢眼。盖、杯、托盘的装饰从上至下由繁复到简单复又繁复,并以艳色盖钮作点缀,颇具韵致,整体给人以精致、大气的印象。
四、古代各种器具铭文?
古代各种器具的铭文以金文为主,主要是刻在器物的外壁上。
五、古代宫女防身器具?
女子防身一般武器为九节鞭 ,峨眉刺 ,短刀 , 匕首, 鸳鸯刀(就是一长一短),短剑 剑器(就是双剑在中间连上)。
暗器一般用袖里箭 ,飞蝗石 ,金钱镖, 鞋头剑, 飞针 ,机簧类暗器等等。
六、古代用什么器具淘米?
1、古人用一种类似石磨一样的舂米石器分离谷壳,这个过程叫舂米。
2、具体做法: 舂米在过去有多种方法,一种是用方石凿孔,成臼,用木杵捣;一种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脱谷皮,或舂成粉。后来又发明了一种能够加力的碓床,
3、历史记载: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诗·大稚·生民》中的这句话,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远古生动的舂米图。桓谭《新论》称是利用杠杵原理“加巧”的碓床,“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
七、古代盛花的器具?
花瓶,在明代张谦德《瓶花谱》中,认为“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
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亦可供插花之用.余如暗花、茄袋、葫芦样、细口、匾肚,瘦足、药坛等瓶,俱不入清供。”,介绍了各种瓶的使用方式,并对瓶的形态进行品评。
八、古代量油的器具?
用的是葫芦
古时候不像现在装水,装油的工具很多,那时候大葫芦是挺重要的器皿,整个葫芦可以做成装油器皿葫芦桶,葫芦从中间竖着锯开可以做成两个“瓢”用来舀水,功能类似今天的水舀子。叫葫芦瓢。用来舀水。我小时候用过葫芦瓢呢。木桶么,是用木头做的,木匠师傅水平一流,绝不漏油,厉害吧?叫木桶。
九、古代盛粮食的器具?
中华古代的盛食具
盛食具是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包括有盘、盆、碗、盂、缽、豆、敦、俎、案等类。盘是盛食容器的基本形态。
盘: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盘中有一部分是洗用具。
碗、盂、缽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食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缽,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缽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盆: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俎: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论语·卫灵公》)即言其擅长祭祀礼制之意。
案: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食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或三足,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具,可称为棜案,形同今天的托盘。自商周以至秦汉,案多陶质或木质,鲜见金属案,木案上涂漆并髹以彩画是案中的精品,汉代称为"画案"。 古人进食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簋:簋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guǐ),又叫作琏,方形的则叫作簠(fǔ),又叫作瑚,故瑚琏即簠。 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盒:盒两碗相扣成为盒。盒产生于战国晚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被称为八子樏(léi),后也发展出方形,统称为多子盒,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的,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不过由陶器变成漆木器或金银器了。
敦(dui):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方形之敦叫作彝,但属酒具而非食具。
十、古代称谷子的器具?
石臼。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