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邮票的起源和历史?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是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分三次刷发行.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而停止发行。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后来在民国,初期邮票发行的邮票主要是反映军阀统治,大元帅上任纪念等。民国中期邮票是(1927~1937年),发行的邮票。基本以孙中山像邮票为主。抗战邮票(1937~1945年),发行的邮票基本以孙中山像邮票和孙中山像加盖改值邮票。民国晚期邮票是(1945~1949年),发行的邮票,基本是改值邮票,发行邮票1300余种。 第二次国内战争邮票(1927~1937年)从1930年开始,先后发行了赤色邮政邮票又称(苏维埃邮政邮票)1945年后又称解放区邮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邮票(1937~1949年)邮票发行区域华北区邮票从1937~1949年共发行77套、邮票以毛泽东头像为主华东区邮票从1942~1949年共发行124套、邮票以毛泽东头像为主西北区邮票从1946~1949年共发行32套、邮票以延安宝塔图为主东北区邮票从1946~1950年共发行86套、邮票以毛泽东头像为主中南区邮票从1948~1949年共发行40套、邮票以毛泽东头像和加盖改值邮票为主西南区邮票从1949~1950年共发行43套、邮票以地区解放纪念和加盖改值邮票为主已知在解放区发行邮票2300余种。 新中国以来发行的邮票更是数不胜数。从这片土地上出现的这些邮票展示的都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增加,价格也会稳步上涨。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藏能力来定夺收藏哪个时代的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