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发展史?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
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相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
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1949年在中国大陆,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被中国共产党击溃,国民党的军队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共产党在大陆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新败来台初期,一直扬言要反攻大陆,但缺乏美国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规模战役,直至金门炮战双方暂时停火后,反攻都未能实现。
国民党政府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戒严令”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压制,巩固一党专政、强人独裁的体制,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甚至无故被指为“匪谍”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
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合法代表,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到1971年,联合国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际(第2758号决议),国民党政府坚持“汉贼不两立”,宣布退出联合国,此后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与美国断交,更是对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造成严重冲击。
台湾的党外团体也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酝酿对国民党政府进行大规模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发生的美丽岛事件,可算是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随之而来的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是引起广泛注目。1987年台湾解严。
随着蒋经国在1988年1月去世,蒋家父子两代的统治也随之结束,开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结束“动员戡乱”,代表着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合法性。前总统李登辉任内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陆续推动六次修宪,并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
李登辉在1999年接受德国记者专访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即“两国论”或“特殊两国论”)。台湾内部虽有统、独两派立场,但多数人的态度为维持现状。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历史纪录。
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中国大陆及美国各界的不少争议。2004年,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但是在野的泛蓝阵营因三一九枪击案等事件,对其当选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请参见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目前陈水扁根据两岸分治的事实及其台独理念提出,中华民国的简称即“台湾”,而非过去的“中国”。
四 教育
1666年郑氏王朝时期,郑经采纳咨议参军陈永华之建议,在今之台南市内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又称全台首学,并创办学院、建立考试制度,是台湾教育的开端。清朝时期,官方设办了府学、县学,民间也私设有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1887年曾开办西式学堂。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
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
1949年后,以日本时代已经推动的义务教育及中国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实施改革学制、改订课程、甄选及训练教师、实施6年国民义务教育等政策,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重心是放在普及国语、灌输三民主义上。为了提高国民教育素质,自1968年起,台湾开始实施9年国民义务教育。
目前,义务教育在台湾的普及率几乎已经达到了100%。台湾教育的普及,是台湾后来的民主化以及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 台湾文化
台湾原为南岛语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纪初,汉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兰人占据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欧洲文化影响。
其后,汉人大量移入,发展出华南农渔业文化。 19 世纪末,割让给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湾社会,是上述历史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社会。 史前文化
自从 1896 年日本学者陆续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及圆山遗址以来,百年间,台湾全境已发现 1000 多处史前文化遗址。
其空间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从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遗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遗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县金山乡南到恒春半岛鹅銮鼻灯塔附近,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
台湾大约在 5 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长滨文化),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经金属器时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
台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使用磨制、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并且喜欢用玉器做为装饰。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发展演化外,和华南及东南亚文化也有互动关系,因此史前时代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社会组织型态互异。
南岛语族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
「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福佬话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台语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幺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
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
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节庆文化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于2004年10月17日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内地大同小异。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迎妈祖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
妈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后来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护神。台湾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是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大甲妈)与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 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盐水蜂炮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盐水人求助于「关圣帝君」(关公),示意将于元宵夜出巡,应于绕境所到之处燃放鞭炮助其声威以驱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绝迹。
当地人相沿此习,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蜂炮是将几万只冲天炮连结在一起,安置成「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蜂炮活动于入夜后展开,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当神轿行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震耳欲聋。
烧王船
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港东隆宫平安祭典。东隆宫建于清干隆年间,主祀温府千岁,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玉旨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于千岁爷绕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遶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近年来常以「王船祭」称之。
烧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着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头城抢孤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
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
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本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
这种文化移植对习惯中国传统的汉人造成诸多反感,使得当时知识份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于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体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民生的。
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就是总统府;而台湾的「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而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文常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招牌)、注文(预定)还有气持(指情绪或心情)等等 在台语中不胜枚举。
而二战前后台湾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变得十分普遍。
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牺牲小我的悲剧性格「武士道精神」则未成为台湾民众所崇尚的信仰。
欧美文化的影响
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至于其它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体育
由于受限于政治压力,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准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射箭、乒乓球等。
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
台北小巨蛋/台北小巨蛋为台湾第一座国际级体育馆,最多可容纳15,000人棒球可说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已由日本引进台湾。自从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世界少棒冠军日本队后,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
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其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亚洲地区。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第34届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的热潮再现。台湾棒球实力也被公认与日本、韩国并列为“亚洲三强”。
。
石狮博物馆珍藏的“海峡人”人类化石。经专家鉴定,
这件从台湾海峡打捞上来的数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为晚
期智人男性个体的右肱骨,出自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
人类。已故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把这些人命名
为“海峡人”。福建省石狮市博物馆目前保存从台湾海
峡出水的古人类化石和古菱齿象、四不像、野马、鹿等
古脊椎动物化石达4000余件。
如此众多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
们一致认为,早在3万年前大陆与台湾两地相连,不分
彼此,当时已经有古人类生存在这块区域。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
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
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
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
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
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