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周到战国时期瓷器如何发展?
自商周到战国时期的1000多年间,原始陶始终都在发展变化中,由于金属冶铸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青铜器具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十分精湛,青铜器造型和装饰影响着当时陶器和原始瓷制作的标准。
原始瓷形式美感讲求青铜器的艺术效果,出现过青铜器样式、印纹的器皿。
新的人造物质青铜器出现后,陶器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向着艺术趣味的审美化、观赏化迈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原始社会,是从无釉的陶发展成为有釉的原始瓷。
原始瓷是在制陶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为了易于清洁洗涤,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
商代以前的陶器大多数的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胎质松散,吸水性高。原始瓷用瓷土作原料,烧成温度高达1200℃左右,胎壁烧结坚硬而不渗水。
长期的制陶经验,使人们在器壁光泽、经久耐用以及器表处理,满足人的审美和日用需求上不断摸索。在刻画、捏塑、彩绘、打磨、光泽等技术发展过程中,对改进制作技术、原料、釉料、烧成等有了新的认识。
原始瓷胎表面常拍印或刻画纹饰,施薄釉,透明而有光泽,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商中期原始瓷——灰釉弦纹尊,口径19。6厘米,整体呈喇叭形,腹中部稍收,施灰釉,是原始青瓷饮具中的精品。
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
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
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
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进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