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中国古代彩陶彩瓷特点 【包括兵马俑晋祠敦煌彩瓷陶瓷】

中国彩陶瓷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精深博大。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即已形成,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彩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彩陶瓷的文化艺术、烧制工艺历经了几千年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印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沧桑。
    金代红绿彩瓷开创了五彩瓷烧造历史的先河,它与宋代磁州窑系的黑白艺术的辉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红绿彩瓷的创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彩瓷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它是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孕育了元、明、清釉上彩绘瓷艺术的萌芽。尤其元代以后,对景德镇釉上彩绘瓷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金代红绿彩瓷是中国彩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自早期道家文化思想形成到宋明理学,中国早期彩陶、彩绘陶器、彩釉陶器和金代红绿彩瓷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政教制度,不同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其彩陶瓷的器形、色釉、纹饰,都有着自身的明显特征。在各个历史时期,彩陶、彩绘陶器、彩釉陶器和红绿彩瓷所具有的精深博大的文化内涵,超凡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以下着重探讨中国早期文化与彩陶和红绿彩瓷的关系、艺术风格,红绿彩瓷的烧制工艺。
一、中国早期彩陶文化






图一 仰韶文化彩陶            图二 甘肃黄河彩陶


                   图三 马家窑文化彩陶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从宇宙和大自然的变化中,掌握了宏观整体意识和形象思维模式,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开创了中华文明,确立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风格。(图一)仰韶文化时期人面鱼纹盆,中国七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出土,在盆的内壁描绘出一个半阴阳圆,圆顶绘有似茂密的山林,用两根短线画出两条近似于眼睛,圆的两侧部位都画着两只小鱼,圆的下部形似草原,盆的内壁中部位置也画着稍大的两条鱼。两鱼与似人面纹相对称,盆口有八个描黑留白的星点对称图形,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让现在的人们不尽可以联想到山川、河流、草原,日月星辰,期盼人和生物与大自然永远和谐共存。整体图案具有三维空间感和穿越时空的震撼,画风自然、大气磅礴、形象写意,纹饰简单明快、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形而上的艺术境界和天人合一的主题意境。
    在原始社会时期,彩陶创作者的高超技艺,是后期彩绘陶器、彩釉陶器和红绿彩瓷大量生产的一般工匠的技艺是无法可比的,其一,早期彩陶艺术创作是没有阶级压迫、政教制度等逐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二,是由极少数精通天文地理,掌握本部落人文、图腾的高深彩陶艺术大师所创,其三、彩陶艺术大师们虔诚地置身于原始状态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特定优越的历史时期,清心自然、激情愉悦、倾其毕生的精力进行彩陶艺术创作,因此,其烧制的彩陶艺术品,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和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



图四
山东龙山文化人体白陶人形鬶


    图四是四千五百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人体白陶人形鬶,正面绘有女性人体全裸纹,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是储种丰产的象征,也是出于对母神的崇拜。
    彩绘陶器始于新石时代晚期,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出现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社会,在战国诸子百家,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汇集成为我国较为系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了秦汉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的鼎盛期,例如:举世瞩目,彰显秦人豪放的彩陶兵马俑(图五)。唐宋时期彩釉陶器,在继承早期彩陶、彩绘文化艺术过程中,由于自汉代开始,中华文化也走出了国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宋海陆丝绸之路通商,在经济贸易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东西亚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由此产生了影响世界的彩釉陶器—唐三彩,也使彩陶釉器形、用色、纹饰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是崇尚单色调的,老子总结的一句“五色使人盲”,似乎为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一个色基调,从彩陶至宋代的青瓷,主要是单色调的;夏商周三代青铜是单色调,从彩陶、彩绘陶器、彩釉陶器和金代红绿彩瓷表面的颜色,我们就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彩陶绝大多数都是以黑为主色,另有白色和红色,汉唐以后受佛教、西亚文化的影响,儒、道、释三家互相消长隆替,彩釉陶器的釉面颜色融入了黄、蓝、绿等色,彩釉陶器的用色得到了丰富。如:多数汉代彩绘陶器继续继承红、黑、白色(图六),盛唐时代,受佛教盛行以崇尚黄色、蓝色、绿色的影响,大量生产彩釉陶器典型代表器物(图七)唐三彩彩釉陶器。
    中国早期彩陶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家文化思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到了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社会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彩陶艺术的表现形式明显发生了重大变 化。即由朝气彩陶演变为夏商以后的彩绘陶器,由彩绘陶器演变为唐代的彩釉陶器,且持续传承影响至今。

图六  汉代彩陶












图五
秦兵马俑



图七
唐三彩





图八
宋汝窑天青釉盏故宫博物院藏品



二、宋金时期的中国彩瓷
    因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宋代中国理学文化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期的时期,彩陶、彩绘陶器、彩陶釉器(唐三彩)到了逐渐被大量迅猛发展的瓷器生产所替代,在宋代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瓷器的烧造工艺达到了颠峰,宋代人转变为崇尚天青色和黑色(图八)。在金代,二期儒家思想继续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此外,老庄之学、佛学,特别是法家刑名之学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由此诞生了红绿彩瓷(五彩瓷
图九—图二十九)
    宋代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釉上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河南的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金代磁州窑系烧制釉上彩,以红绿彩瓷为佳,红绿彩瓷发现最早有年款的是大定二十四年,部分流传国外的珍品红绿彩瓷落记年款的还有:长谷部乐尔先生《磁州窑》、《宋代的陶瓷》和蓑丰先生《中国磁州窑系展览》图录中,介绍有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款红绿彩碗、金“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款红绿彩碗。
三、金代红绿彩瓷
    金代北方女真族的姓氏,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女真族崇尚白色,以白为贵,黑色次之。自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北方地区的陶瓷造型艺术、用色、艺术风格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大定年间,金迁都燕京后,红绿彩瓷的生产也进入成熟期,现在存世的大部分红绿彩瓷精品,几乎全是这一时期的产品。
1.金代磁州窑系红绿彩瓷与京杭大运河
    唐宋时期,已经开通的隋唐京杭古运河北线永济渠、南线通济渠,其繁荣发达的漕运为金人建都北京创造了条件。从磁州等地博物馆的窑址分布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漳卫南运河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和漳卫新河组成。它发源于太行山,流经晋、豫、冀、鲁、津的13个地(市)、70多个县(市),流域面积达37000km2,河系上游的冀、晋、为山区,中下游的豫、鲁、津为平原。北线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治蓟城,今北京)。并向南延伸,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邗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北宋时,又称御河,金代仍利用它漕运。元代开京杭运河,御河(永济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为京杭运河中南运河的一段。宋金时期烧制的红绿彩瓷的大部分窑口,就多分布在晋、豫、冀、鲁古运河、漳河、卫河的两岸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目前已知的有:河南省扒村窑、当阳峪窑、鹤壁窑,河北省磁州窑、山东省淄博窑和德州窑,山西省长治窑等十几个窑场。所制作的红绿彩瓷器,在造型、胎土、釉色、纹饰、制作等各方面,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据史料记载,金代大定年间,北方地区磁州窑系瓷器产品需求量激增,各地瓷窑规摸迅速扩大,至此,金代北方地区的制瓷中心开始转向磁州窑系。而宋代的五大官窑自金代开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衰退。根据现有窑址考证和出土资料分析,红绿彩瓷到了金代,磁州观台、彭城窑也已不再是烧制釉上红绿彩瓷大件精品彩瓷的中心窑场。现存邯郸博物馆的三件大件人物红绿彩精品,从造型、釉色、纹饰上进行分析对比,其年代应该晚于金大定年间。
2.金代早期彩瓷
    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颜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东北建立了金朝。大定以后,金朝文化在发展中已达到很高水平,金代前期的陶瓷,多利用宋、辽瓷旧窑烧造。因战乱,其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瓷产地,品种以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为主,从黑龙江双城县出土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这一特征上可以证实,女真人宋代在东北地区烧造的瓷器,与同期北宋磁州窑系的瓷器相比,除器形以外,在用色、画风、艺术风格方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3.红绿彩瓷的烧制工艺
    宋代磁州窑系属民间瓷窑,烧制工艺自由多于规矩,创新多于守成,也正和金人品格,这也是金代在北方地区,确定磁州窑系成为瓷器生产主窑场的又一重要原因,所烧制的拉坯工艺也基本继承了磁州窑系的特点,红绿彩瓷的制坯,除盘、碗等采用拉坯之外,人物、动物等摆件多采用在模坯上,经过工艺师压坯、出模、粘合、晾干后,施以化妆土,上好透明白釉,在1100-1300度的高温下,烧成白釉或白地黑花瓷,再在白釉上用红、绿、黑等釉色料,勾画出各种不同的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有称其为“金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