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先秦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形成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整个社会已进人以农耕为主的时期,奴隶主和贵族依靠手中占有的生活、生产资料,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开始注重生活空间的质量。他们利用天然景色,划地种植植物和圈养动物,用来狩猎取乐,或作为礼仪和娱乐的场所。
  这种园林的雏形被称为“囿”。中国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能够寻找到有关园林的最早记述。园林发展到秦汉时期,在造园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已有较大的进步,中国园林的基本模式逐渐形成,并出现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
  秦汉宫苑运用蓬莱神话所提供的仙海神山的想像景观,确立了“一池三岛”的造园模式,山、水、建筑和植物成为中国传统的造园四要素。汉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王侯达官、富商巨贾为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力,纷纷营造私园,其内容和形式主要是效仿皇家宫苑,同时融入个人喜好,在一段时期内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发展和造园艺术水平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佛教的盛行引起寺庙园林的产生。社会动荡使许多文人士大夫产生“及时行乐”和隐逸的风尚,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思想广泛流行,园林艺术开始向寻求自然情趣的方向发展。文人的诗画意境丰富了造园艺术的表现手法,由他们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意境,往往成为造园的艺术借鉴。
  在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受到社会意识、文学、绘画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艺术形式更趋向于与自然和谐。隋唐至两宋,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隋至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园林的艺术类型和风格基本定型并日趋成熟:皇家园林表现出恢宏的气魄与光彩;私家园林力求达到园中有诗、园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寺庙园林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
  中唐初始,文人的山水园林已经大量存在,“壶中洞天”这一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被广泛接受。其中,白居易最先开启江南文人写意园林的先河。同时,美学发展呈现出三教合流的态势,园林艺术受到禅宗所强调的主观感应的影响,在审美尺度上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园林艺术逐渐失去盛唐时期阔大的气魄和力量。
  两宋山水文化繁荣,能诗善画者大多经营园林。他们具有独特的鉴赏能力,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和植木都十分考究,构景日趋工整精致,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园林规模越来越小,而空间变化越来越丰富,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林的创作意境。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时期。
  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一次飞跃,并达到皇家园林艺术的顶峰。此时出现的名园有圆明园、北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等。它们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和园内路道铺设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地步。
  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是城市里的宅园,面积有限,却小中见大,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充满诗情画意。南方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等。北方著名的私家园林有勺园、半亩园等。这一时期,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寓更多的审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