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哪个朝代的瓷器最顶级?
中国汉以前,基本上都是烧制陶器。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始瓷器开始出现,萌芽,但尚不成熟。唐朝早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瓷器,只是烧成的温度低,瓷体不怎么硬朗。
唐代后期,由于瓷窑的改进,有了龍窑,温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唐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是瓷器的成熟期。
入宋后,瓷器的烧制已经成熟,瓷窑的温度,可以达到或超过一千度或以上,並形成了五大名窑。
成熟瓷器烧制的早期,施釉都较厚,甚至会有流釉现象(即器物上部釉层较薄,下部釉层较厚)。
后来由于釉料的改进,並使用竹管吹喷釉施釉法或用粽扫沾釉料洒釉法,釉层较均匀並较薄,达到很好的施釉效果,比浸泡施釉法前进了一大步。
早期的三彩及五彩,均是釉下彩。彩绘图案后再施釉,所以,釉下彩比较漂亮及永不褪色及磨损。
在元代有了成熟的青花釉下彩,瓷器的产量,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明代是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青花瓷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在明代,成化朝出现了斗彩(即青花瓷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十分绚丽的粉彩(即在色料中加入坤作为发泡剂,形成别具特色的彩画效果)。这些都是各具特色的新品种瓷器。
嘉庆后,瓷器的制作,在工艺上,就渐渐走向下坡,对工艺的追求,没有古人那么多讲究与认真执着了。
但清代未期,还是有个別精品的。如一些茶具,也是十分精美的。
广彩的出现,迎合了西洋的审美标准及需要,它富丽堂皇,花团锦簇,也是一枝奇葩。
清代未期及民国以降,出现了釉上彩(即在烧好的白瓷胎体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再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此类釉上彩瓷,色彩容易磨损磨脱,比不上釉下彩瓷了。
综观历朝历代的瓷器,不应该说那朝那代的就好。因为它们都各有特色,都代表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都有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它们各自的观赏价值,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流传下来的珍宝,其历史价值是一样的。
至于社会上流行的瓷器价格,不会脱离: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制约,贵的,多人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此是见仁见智的命题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只能是各有所好,各有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