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现存于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是一匹傻马?
幼年时,又红又专的各种教科书上从来看到的都是一只神马;壮年后,接触的书籍、图片变多以后,我居然看到了一匹“傻马”。
记忆里,大概还是在小学,从历史书上看到了这匹动感十足的骏马,觉得非常有趣,好像它就要从眼前飞驰而过一样。但,有个疑问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而且愈演愈烈:侧面如此飘逸灵动,那么,正面又当如何呢?是怒目圆睁?鼻孔粗大?双耳挺立?……
这个疑问一直过了而立之年以后才得到答案。一个偶然的网页浏览中我终于看到了它的正面,当时,还真的是没忍住,狂笑不止。古人真是有趣——
看侧面急煞千军万马,
视前方笑退各路诸侯!
前面:头歪眼突,颈曲嘴张,门牙暴露……
后面:臀部浑圆,马蹄翻掌,马尾轻扬……
关于这个“不正经”的正面,有一个学者解释道:……这匹马正在奔驰中昂首嘶叫,创作者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完美的捕捉了这匹运动中的马的一个细节,看得出,这个创作者亦是懂马之人……
我始终认为文物也是有生命的,这件栩栩如生的,诞生于东汉某个不知名的“艺术家”手里的铜奔马从千载以前的大汉帝国奔驰而来,它的身上承载着大汉朝那曾经无与伦比的威武和激情,看到它,仿佛猛然间又回到那个气吞万里如虎、豪气干云的盛世。
“马踏飞燕”之名始于郭沫若先生,历来争议不断。有说马踏的是乌鸦,有说踏的是鹰,有说踏的是隼……千载以后,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西方人对于中国雕和塑早期的认知多半停留在写意方面,只到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才明白,原来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就已经有高度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出现了。这种高超的写实主义延续到了汉代,依旧未曾衰减,比如这座铜奔马。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此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通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态矫健俊美,气势夺人,极具平衡感、速度感,和动态美。马昂首嘶鸣,鬃毛飞扬,似御风飞驰,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一往无前,右后蹄踏一只回首惊掠的飞鸟。
光阴荏苒,那个昂扬不屈的“张将军”早已化为九泉下那冰凉的尘土,只留下那锈迹斑驳、摩蹄翻掌、俊美灵动的铜马和那个被踏了一千多年的小鸟,还在诉说着主人那空前绝后的英武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