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这个铜器叫什么名字?是不是真的?,底座下面有4个字。

铜手炉,“大明宣德”四字篆体你这个手柄上有明显的铸造纹路,估计是假的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一些古玩商必然受经济利益所驱,以仿制手炉牟利。所以,大量的赝品便应运而生,充斥在江浙沪一带为主的古玩市场。作者在长期收藏手炉的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以下几个鉴别要点,以供藏者参考:l、宋代以前无黄铜与白铜,唯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宜制作手炉,而纯铜兑锌为主要元素的是黄铜,兑镍为主要元素的是白铜。黄白二铜始于何时固不可考,但确知宋以前铜器除青铜外均系纯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即可断定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2、锈色为古铜器特有之美,也是鉴别手炉时的着眼之点。常见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等。锈色种类、锈色深浅,不能作为真伪的根据,均与地理环境和铜质成分有关。凡伪制之锈,不论何色,如以加碱的开水刷之,其锈即落,暴露无遗;如伪造玻璃锈,可用烙铁去烫,伪者即发出松香与胶水味,真者毫无变化;如用硝镪水和盐卤所伪造的锈,可以舌舐之,有咸味者均为伪制。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娑没有滑爽之感。3、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区别。4、最重要的一点是,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入铜笔画呈“V”型,上宽下尖,偶有刀滑处,每画深浅不一(包括小圆凿圆点花纹),字口与平面交接处干净、平整、锋锐,且能制出细画如丝。清中晚期,錾花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5、从赝品手炉来看,仿造名家制作的较为普遍,我们除了注意款识的形式、字体外,还要注意工艺制作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纹饰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款识再逼真,其工艺制作达不到水准,一定是伪品。鉴定铜手炉,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1看名款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名款,主要是这几个名匠:“张鸣岐制”“潘凤祥制”“胡文明造”。字款大多在炉底正中处,錾刻而成。字体是阴刻小篆体,真品字体,遒劲自然,圆滑洒脱,刻工显得游刃有余。仿品字体刻板,粗糙,僵呆,浅浮,疲软。在上面几种名款中,“张鸣岐制”字款的铜手炉较常见,可见张鸣岐的名头,比其他人的名头响亮。张鸣岐是明代晚期,浙江嘉兴人。他制作铜炉可与当时时大彬的紫砂壶媲美,当时就有“大彬壶,鸣岐炉”的美誉。张鸣岐制作铜手炉,材质用的是水磨红铜,铜质纯净,塑性好。张鸣岐制做铜手炉,用锤打工艺,捶打而成,手工打磨的不亚于机械抛光,用手摸之,使人感到细腻,滋润有玉质感。他制作的铜炉,胎体厚重,上手有明显的压手感,可炉盖又特别的薄,炉盖和炉身严丝合缝,天然自成。炉盖上的錾刻工艺,非常精致,錾刻的纹饰精美细腻,美仑美奂,是难得一求的稀世珍品。2看材质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铜手炉,大多用的是材质纯净的水红铜和紫红铜。好的铜手炉,一定是好工制作,其纹饰工艺普通的铜材无法做成,只有好的材质,塑性才好。清代中晚期以后,许多铜炉都是仿造明代名炉,由于材质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黄铜和白铜,加上匠人的工艺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3看工艺铜手炉制造工艺,集其它艺术品工艺于一身。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4看纹饰珍稀难得的铜手炉,其纹饰也非常稀少。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明代铜手炉的纹饰,除了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5看包浆明代铜手炉,由于材质是红铜和紫铜,所以几百年的使用后,其包浆颜色铮亮油光,泛紫红和红黄,漆黑色;清代铜手炉,材质用的是黄铜和白铜,其包浆显得干涩,没有油亮感。清代铜手炉包浆颜色,明显不是明代铜手炉材质的包浆。

底座下面有4个字——大明宣德至于这个铜器叫什么名字?是不是真的,你只有去请教相关鉴宝专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