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这是错版币吗,有没有收藏价值,市场价如何?

民国双旗嘉禾当十铜元

民国三年(1914)湖南省机器局造币厂铸造,铸有当十铜元,当制钱十文,当拾铜元,有红铜,黄铜两种,按面背版式不同可分为多种版别,双旗间五星纹,盘菊纹,扁菊纹,面背珠圈外英文字母,背嘉禾八叶纹,隶书当十铜元,合面,合背等版别。

图片上这枚铜元是隶书当十面盘菊纹,背嘉禾铜元,逆背九十度,这种铜元不算是错版币,只是机打时铜坯不稳定或是人为造成的,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逆背币在光绪,宣统铜元中有这种情况,建国后的硬分币,角币,也有类似的情况,收藏铜元的朋友基本上都能遇到这种逆背铜元,所谓错版是指机制铜元背面误配其他省的龙纹,或其他省的英文字母,只要制币模版没雕错就不会出现错版币的,这可以当个趣味品收藏,价格和正常铜元几乎相同。

按着图片上的品相,参考价人民币四十元左右,回答不一定对,有误见谅谢谢。

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鼎在古代都是怎么使用的,不会都是用来举着玩的吧?

鼎有什么用途,有一个成语可以回答——力能扛鼎,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了,鼎用来扛到的,不信你看电视剧都是这样演的,那个秦武王就举鼎楞把自己给举死了。

好了,开一个小玩笑,我们言归正传。“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实用器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给鼎下过这样的定义——“鼎,两耳,三足,和五味之宝器也。”那么鼎到底做什么用的,除了用作祭祀那么“虚”的用途外,鼎还有啥用途,简单的说,就是盛器和炊器。

镬鼎——烹煮肉食物的鼎鼎本是炊器,可用作炊具也可用作飨具。后来发出了分化,出现了专作炊具的镬和专作飨具的鼎。当鼎根据用途分为镬鼎、升鼎和羞鼎后,真正意义上作为炊具的只有镬鼎了。因此镬鼎,是专门用于祭祀、宴飨时煮牲肉及鱼、腊的炊具。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镬鼎一般 形体较大,无盖,在形式上更多的保留了古式。

山西博物院珍藏的这件赵卿镬鼎,是目前春秋时期出土的最大的铜鼎。鼎高 93 厘米,口径 102 厘米,耳间距 129 厘米。圆底形的深腹下面,接有三条粗壮的兽蹄足,足根饰高浮雕的兽面纹,腹饰夔龙、 夔凤和蟠螭纹,器形硕大雄伟,造型古朴浑厚。据《周礼》,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当为牛镬。

升鼎——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载”,升在古汉语中为动词,把“镬中煮熟的牲肉盛之于鼎”这一动作谓之“升”。古人借其义,将升牲之鼎,名之为升。所以升鼎是用于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

先秦时期各级贵族用鼎制度中,均以升鼎为中心。升鼎是宗庙祭祀礼器中的正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先秦时期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的鼎,称为列鼎,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列指的是鼎的陈列形式,而不是用来表明鼎的性质。根据在寿县蔡侯墓中出土的成套鼎上的铭文可知,升是这类鼎专门名称。

羞鼎——盛放调味料的鼎羞鼎指升鼎以外的一种盛放调味料的鼎,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解《仪礼·聘礼》所云,“羞鼎则陪鼎也,以其实言之 则曰羞,以其陈言之则曰陪”,对于盛放牺牲的升鼎而言,升鼎是正 鼎,羞鼎就是陪鼎。羞鼎的出现,是因为升鼎所盛的大羹淡而无味。 “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在先秦贵族眼里, 大羹(用我们现代话说就 是白煮肉)是诸羹之本,虽然不好吃,但是用它祭祀,体现的是一种 崇高的传统,所以在礼仪活动中将大羹摆放在首要的地位。但是这样 的白煮肉对于贵族来说,实在难以下咽,于是在正鼎外,出现了用于 盛放“庶羞”的陪鼎,也就是羞鼎。

《周礼·天官·馗人》: “与其荐羞之物。”具备很多滋味的物 品叫“庶羞”。羞鼎就是盛放“庶羞”的鼎,这件珍藏在山西博物院 自铭为“羞”的青铜鼎——赵卿羞鼎。作为陪鼎,赵卿羞鼎在体积上 远远小于同墓葬中出土的镬鼎和升鼎。从造型上来看,赵卿羞鼎和墓 葬中出土的镬鼎、升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鼎逐渐被赋予更多的含义,成为宗教与礼仪活动的重要器类,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