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国家和王权象征,司母戊鼎是否可以证明当时殷商是母王时代?
不能,抛开历史文献关于商朝君主记录不说,三个方面说不通啊
1、前面尧舜禹,到夏朝、周朝都是父系社会,商朝中间拐弯到母系了?
2、鼎除了王权象征,还可以煮肉吃、是炊食器;用来祭祀,后母戊鼎就是祭祀“戊”用的;陪葬用来显示地位。
3、除了后母戊鼎,还有司母辛鼎,妇好墓出土的,妇好和妇妌(戊)还有妇巧(学者推测)三人都是武丁的王后,要是母系社会,不得正好相反,这三人配几个男后?
可能有人说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诸父”(就是每个人的母亲确定,而父亲不确定)这个说法;但是也出现了“诸母”这个词。
另外,商朝还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方鼎,那难道还有喜羊羊时代?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采用的是陶范浇铸,铸造时需要至少一吨铜液,热热的铜液在铸造过程中很容易就把陶范冲出漏洞,所以,司母戊鼎很可能是一个试验品,因为这次的铸造并不成功,所以在这之后便不再铸造这么大型的青铜器了。
在司母戊鼎的内壁发现了非人工毁坏的裂痕以及二次修补的痕迹。由于铜液没能到底,4条腿也短了20厘米。
尽管司母戊鼎在当时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充分显示了商朝后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达程度。制作规模化,并且组织严密。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需要:第一步:制造一个陶范模型,也就是“母范”,这个模型的样子就是最终青铜器的样子。
第二步:在“母范”的基础上制造外范。做好后进窑烧制,烧制好后把外范切割成若干部分。
第三步:然后再制作一个内范。保证外范与内范之间留有缝隙,也就是青铜器的实际厚度。
第四步:在内外范之间浇注铜液。
司母戊鼎就是用4块嵌有24块分范的腹范和1块顶范、1块芯范以及4块浇口范浇铸而成。壁厚2厘米左右。
第五步:打磨修整。
考古学家在商晚期的一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现了5座土坑式熔炉,还有陶范1万9千件。在商朝制作陶范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就是“玩泥巴”,但是像司母戊鼎这么大的一个容器,需要浇铸一吨的热铜液,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将军盔”
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曾发现一种被称作是“将军盔”的陶器,或许,在当时就是用这个熔铜浇铸的,但是按照这样大小容器来算,则需要70-8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浇铸,所以,在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同时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
并且,由于器壁比器足薄的多,所以,器壁冷却的快,这样器足与器身会很容易出现断裂,所以,司母戊鼎的足其实是空芯的。也因此短了20厘米。
司母戊鼎,现在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但不论怎么改,鼎的主人是“戊”是肯定的,“戊”即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名叫“妇妌”。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我的个人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