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数朝代都用金银作为流通交换的货币,为何元朝选择实行钞制?
因为元朝白银严重短缺,所以只能用纸币了。
元朝白银大量减少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外流,二是官方占用。(由于黄金一直不是民间支付的主要手段,此处不讨论了)
元朝白银外流,流向了中西亚和地中海一带,还流向了印度洋蒙古人在征服了从东亚到西亚和东欧的广大领土之后,他们重用了色目人,色目人就是中西亚的阿拉伯人。他们的商业头脑是很强的。
此时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秩序都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下,因此跨境的长途贸易风险就大为降低,因此,从中国到地中海,再从地中海沿岸到欧洲,整个都是色目商人的身影。
在13-14世纪时,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白银比较稀少,因此白银的购买力在中西亚就比在中国要高,于是商人就拿在中国赚到的白银去中西亚购买货物,这样利润更大。因此,这样的商业过程使得中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亚和西亚。
这种说法是有证据支持的。
现在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13~14世纪地中海地区新铸的银币显得比原来的白多了,当地以前流通的简直就是黑银。这种白不是因为纯度高,而是因为含微量的锑。因此这些白银被认为出自中国的矿产,因为中国的银矿伴生锑矿较多。对现存的出产于宋元清时期的中国自产白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锑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产于日本和美洲的白银。
另外,元朝熔铸的标准银锭每个重50两,它可与重10两的钦察汗国生银单位索莫折算。由于黑海贸易的需要,索莫在热那亚和威尼斯也有铸造。那不勒斯的吉利亚蒂 (含银3.7 克,相当于1索莫的百分之一)等银币在地中海和中亚的商业联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察合台汗国境内发现的银币重1.8~2克(相当于1两的二十分之一)。这样,欧亚大陆的许多地方就确立了一个重约37克(相当于1两,或十分之一金衡盎司)的标准货币单位,用于长途支付和纳税。
元朝时期中国的白银除了流向了中亚西亚,还流向了孟加拉。
孟加拉苏丹白银发行最多的时候是1350年左右。在14世纪早期的小幅增加之后,1339 年之前发行量一直较低,此后则迅速增长,但在1360年又突然大幅减少(这与元末改朝换代战争打断了商业活动直接相关)。孟加拉本土没有产量可观的银矿,而且一个重要的钱币线索可能来自中国。孟加拉东部的锡莱特发掘了一处有大量银卢比的遗址,这些卢比大部分发行于14世纪中期。锡莱特在当时是穆斯林统治的最东界限,是经一条经缅甸通向中国云南的商路的门户。
元朝白银流通量的大幅减少,还来自于政府存银和政府支付。有统计说,公元1127 年金灭北宋时,从北宋国库运走了800万银锭。如果按每锭重23 两计,则这批银锭总重2亿两,约7000吨。 宋代是清以前发现银锭最多的朝代。如果没 有这么多白银,宋政府就不可能履约每年向北方辽和金纳银。南宋向金朝输送了25万两 (近10吨)白银。这也说明了 1127 年金军攻陷北宋都 城开封时,获得了成千上万吨白银并非无稽之谈。
宋朝成了历史,但是,把国家税收换成银子并熔铸为银锭存放的习惯,被元朝继承了下来。标准银锭用于各级政府间支付结算,全国范围内的这种存银占据了可观的比例,因为目前缺乏有效数据而难以进行估计。
结语:缺乏硬通货,最终促使元朝发行纸币因为货币是交易的中介,缺少货币,社会经济严重受到影响,最终把宋朝发明的纸币学了过去。名义上是以白银作为本位的,但是印刷纸币就能买到东西,哪个统治者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最终纸币滥发,严重贬值,老百姓不爱用。
其实纸币是货币从实物向记账单位符号化转变的阶段,只是当时元朝尚处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形成后来英镑那样的中央银行与国家信用体制。
中国白银短缺的问题,一直要持续到16世纪中后期才解决。那时西班牙人把美洲白银带来了,日本也新发现了银矿,这些白银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白银充足了张居正才有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的基础。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