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发展史的积极作用?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今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
  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我认为赤壁之战的成败关键在于各集团的指挥者。让我们来看看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对此重大历史战役的影响。

一、先从曹操说起: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①曹操御军三十多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据我看来,熟谙兵法,在官渡之战中借用了《孙子兵法》中火攻之三:火辎,即火烧粮草军备,是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但就是这样一个熟谙兵法的人,居然被自己惯用的手法打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什么他会在这一战中输的一败涂地呢?其中并不排除曹操在连打了胜仗之后有轻敌骄傲的心理以及他惯有的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性格。但曹操被黄盖用火烧战船的火攻计点燃了连锁在长江中的战船后。
  被迫尽快撤军,以减少全军的损失。也许是这把火将曹操烧清醒了吧。他在选择退兵的安全道路时,果断的选择了华容道。其实此道是一片沼泽地。当年,周瑜和诸蔼亮等智者均未能估计曹操会走此险棋,因而无人马埋伏,使曹操大批人马能从此处得脱。有必要说明一点《三国演义》是所写的“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是子虚乌有,不是历史事实。
  走华容道这样的险棋,也是曹操智慧的体现,因为他明白“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②并在此注“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③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曹操原来未能估计到的,既然突然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灾难,迅速应付失败而尽管避免更大的损失,也是曹操应变能力的集中体现。
  

既然曹操如此深诸兵法,那他输在赤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那还得从孙刘联军的角度去分析。

1、孙刘联军:提起孙刘联军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若没有他,也就不会形成孙刘联军,更不会形成后来的三国鼎立。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在此战役中,他首先舌战群儒,奠定了抗曹的资本。又和周瑜共同想到了火攻这一招,虽然我不知道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是否属实,但他第三把火烧的着实令人佩服。

2、再来说说历史上的周瑜,他“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后人苏轼歌颂他为“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他是赤壁之战真正的指挥官。

3、江东的另一人物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鲁肃,他“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联刘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恰好吹的是东南风,使孙刘联军顺风,若没有此东南风,火攻怎么会顺利进行?有诗为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此乃天时。

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可谓是强弩之末,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于水上作战,南方水土不服,孙刘联军又有长江为天险,此乃地利。
  

诸葛亮、鲁肃、周瑜三人在此战役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乃人和。

综上所述,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怎奈何孙刘联军善于抓住天时地利地人和与之对抗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了。

赤壁之战由孙刘联军胜利而告终,它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注:

①选自《三国志·武帝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②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③选自《魏武注孙子》 文物出版社 1975年版

④选自《赤壁》(杜牧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