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精品有哪些?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李可染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其风格影响了颇多后来者。他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

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1956年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其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又从黄宾虹处学得积墨法,并在写生中参悟林风眠风景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画风趋于谨严,笔墨趋于沉厚,至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他亦善画牛,笔墨颇有拙趣。他的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1923年,李可染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得知中国唐宋绘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因此被激发斗志的他离职献身绘画艺术。

1925年,李可染毕业创作以其王石谷派细笔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刘海粟校长为之题跋。1937年,李可染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1938年,李可染赴武汉,先后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部门进行爱国宣传活动。

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老舍在《看画》一文中写道:“大约在五年前吧,文艺协会义卖会员们的书画,可染兄弟画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给了我。这两张我自己买下了,那幅水牛今天还在我的书斋兼客厅兼卧室里悬挂着。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1946年徐悲鸿主持北平美术学校教务,他汇聚自己的画友弟子执教,此时尚在大后方的李可染同时接到北平和杭州两个国立艺专的教学聘书,考虑到自己心仪已久的齐白石与黄宾虹两位大师均在北平,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国立艺专。

1947年李可染经徐悲鸿引荐拜访齐白石并提出拜师,可是李可染提出拜师请求后一直没有再访,他想筹备些重礼再拜。齐白石却等不及了,令四子齐子如前往问询,李可染道出个中缘由,齐白石说不必,于是令李可染与子如一齐行拜师礼。

此后齐白石多次为李可染刻印并赠送名贵印泥,其中一方印刻一'李'字,字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圆点,李可染不明何意,白石老人告诉他说意指李可染的旁边有一颗珍珠,意指可染夫人邹佩珠,可见老人的智慧与二人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转向了山水画并终成大家,直到进入新时期以后,李可染的创作重才又以牧牛小品的形式向花鸟画回归。

但是李可染从齐白石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在拜师齐门之前,李可染的绘画以人物为主,线条比较飘逸,画得也比较快,齐白石说自己也喜欢写意画,但是也一直在练习楷书,就是说他的画画得很慢,线条就很沉着。此后李可染的用笔才慢下来,在山水画中出现了金铁烟云的气概,在牧牛画系列作品中更可看出齐白石的影响。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

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并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李可染强调山水画创作遵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即由简单到丰富,再由画面的丰富回归于画面的统一之中。其山水画创作已臻成熟,更重意象凝聚,气势严整浑厚,尤其积墨法的运用,更使画面显得深邃茂密。

《万山红遍》等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相继面世。自此,对于“红色”的喜爱,李可染表现得异常明显。

在1962年至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据了解,目前,存世的7幅李可染《万山红遍》中有三幅的尺幅较大,另有四幅小尺寸的作品。其中4幅现存于国家美术机构,其余3幅均曾有过上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