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作者:金满楼
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这个问题是比较难搞的,不仅是因为古今生活差异太大无法对比,而且也因为人民币的膨胀程度也难以捉摸。
譬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十年前的一万元,和现在的一万元,能相提并论吗?八十年代的一万元,起码也是现在的数百万元了吧。
如果非要比较,可能用一些不同时代人物记载的基本物价作为参考会比较合适,空对空的讨论比值,其实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在古代,其实没有标准的一两银子,因为古代银锭都是要现称的,并非标准两,说到标准两,还得近代银元进入中国以后,才开始有了标准的银元。
标准的银元,即七钱二分,一百枚就是七十二两。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银元概率并不高,更不要说非标准的银两。
一般来说,只有在大宗交易时,才会用到银元、银两,但请注意,并不是直接搬出银子,而通常使用钱庄的庄票(相当于见票即付的银行本票)。
银元之下,当时有两种辅币,一是银角子,一是铜元,这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据记载,民国初期,一银元通常在一百二十八枚铜元上下浮动。
那么,一枚铜元可以买到什么?据上海名中医陈存仁回忆,当时可买十粒糖果、或大饼油条各一件、或生梨一二枚;
若去城隍庙玩的话,一枚铜元可买一块百草梨膏糖,两枚铜元买一碗酒酿圆子,四枚铜元买一碗肉面,肉又大又厚,荷兰水(外国汽水)每瓶两枚铜元。
当时的鸡蛋,一银元可买一百五十多枚,比兑换的铜元还多。那你算算,一两银子等于1.33银元,也就是可以买到200枚鸡蛋。
民国名记者包天笑说,1906年时他到上海租房子,一间厢房每月房租七元。当时上海面粉厂工人月收入约七到十元,而包在《时报》任编辑,每月薪水八十元。
二十年代末期,上海一个熟练工人的月收入三、四十元,这已足以养活一家五口人了。
据1934年《申报》报道,上海各大学教授的月薪如下:中法工学院一千五百元;同济大学七百七十五元;交通大学六百元;复旦大学五百三十元,等等
同时期由司徒雷登主政的燕京大学,教授月薪为三百六十元,校长为五百元。由此可见,民国教授的是高工资人群了。
再如陈存仁回忆,他八九岁时(清末时期),米价每担三元六角,家里买菜限定在四个铜元,一个铜元煮青菜一盘,一个铜元购豆腐豆芽之类,两个铜元买“东洋鱼”一块(日本销来的萨门咸鱼干)。
二十年代后的上海米价,每百斤通常在八元到十三元上下浮动,这与房租一样,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支出,省也省不下来。
所以,米价一上涨,那些老百姓不免要摇头叹息,说日子过不下去了,但对于高薪人士来说,这点浮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由此可见,在清末到民国,银元也同样存在通货膨胀现象,所以就更不好比较了。如果非要比,就根据上面说的米价去折算吧。
据笔者的估计,清末一银元大概相当于现在(2019年)人民币500元左右,到民国二三十年代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