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钱币

古代汉朝、隋、唐朝、或清朝1斤铜多钱,各值多少文,金银呢

金银铜作为货币由来已久,但都是以重量为单位。金银以两为单位,铜钱则以斤、两、钱为单位。古代就有赏黄金(就是铜,而金则叫精金)多少斤的记载。秦铸半两钱,汉初铸五铢钱,一个太重,一个太轻,都对贸易不利,后来才定为一钱一枚的铜钱,一直流传下来。十枚铜钱等于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我国长期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货币单位),等于160枚为一斤。 历朝开始时铸的铜钱大,尚能足钱,后来越铸越轻,都不足一钱。而流通时又不论大小,都算是一钱,160个铜钱均不足一斤,所以才叫它是一串、一吊。至于一千则是与度量相匹配的,因为度量都是十进位,而钱有十六进位,为了计算方便,所以把十枚铜钱叫十钱,十六枚铜钱叫一百钱,一百六十枚叫一千钱。 为了方便携带和计数,一般都把铜钱穿起来。每一百六十枚用麻绳穿成一串(穿时每边放六十枚,底盖各加一枚,实际上是一百六十二枚),所以也叫一串、一吊、一贯。为什么不叫一斤?因为它们根本不到一斤重。 如果是1000个1贯,有个戏曲名字叫15贯,则有近百斤重,一个人是很难带走的。-----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所以只能因时而定。 康熙所记,“银每两换钱一千文”,这一千,俗称一吊。按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八》:“是日十三位道长,每一个马上人要钱一吊。一吊者千钱也”,说明,吊是以千计数。但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多少钱为吊,并不一致。旧时北京,就以一百个制钱或十个铜元为一吊。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简单说一下中国古代货币金银长期作为贵重品,基本不在货币领域内流通。直到明朝,白银从国际贸易中大量内流,使得中国国内市场有了足额的白银,才开始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之前,都是以铜合金作为货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通宝都是不同价位的。举个例子,王莽改制,其中货币的改制被人诟病,就是因为王莽新朝的铸币不值钱。这里没有一个稳定的等价物来衡量货币的价钱,钱跟钱的价值是不等的,含铜量的多少决定这个钱的贵重程度。PS:三武灭佛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铸佛用了大量的铜,使得社会上得以流通的铜变少了,对于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