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瓷器是如何被欧洲的瓷器打败的?
说到中国瓷器被打败,更当理解为中国瓷器出口风光不再了,为什么外国不不再大量进口中国瓷了。中国瓷器很早就开始出口海外,因为China的瓷器好,所以把瓷器称作China。早在13世纪,欧洲贵族就对中国瓷器视若珍宝。但直到14世纪,才真正意义上地批量进入西欧。由于交通不便数量稀少,精美的中国瓷器很快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眼中的顶级奢侈品。16世纪青花瓷传入欧洲,在全球掀起“青花瓷热”。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于景德镇,它蓝白相映,晶莹明快油画《诸神之宴》是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于1514年创作的。画中众神手上的青花瓷盘,体现了当时中国瓷在欧洲主流社会中的地位。据记载萨克森公国的奥古斯特大帝曾用一队骑兵和波斯商人换过48件中国瓷.
18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的出口风行一时,中期达到高峰,但到了末期,荷属和英属东印度公司中止进口瓷器,销欧业务锐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18世纪中国瓷业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
上文提到的奥古斯特大帝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当时除中国外,没有其他地方出产瓷器。以前欧洲的瓷技术什么样的水平呢,拿最普通的茶杯来说,由于窑温不够高烧出来的瓷杯,居然会出现杯把和杯身分离! 除了喜爱,眼见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往中国,他们也不甘心,于是纷纷前住瓷都景德镇拜师学艺。
现代考古证明,安徽繁昌窑早在五代时期,就使用了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法。1708年埃伦费里德·瓦尔特·奇恩豪斯了中国瓷器的秘方后,在很短时间内,他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
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的化学家,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窑温,配方和材料。1708年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这一天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
现德国迈森瓷厂生产的德式硬质瓷,是欧洲最早成功制造的真正瓷器,在约1756年以前一直主导欧洲瓷器的风格。
1710年后欧洲陆续出现了一批本土瓷器工厂,他们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他们进一步掌握了制瓷诀窍,以致中国工匠反过来学习西方的瓷器制作和纹饰技法。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另外,珐琅彩也被引入瓷器制造中。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康熙皇帝关注,指派郎世宁和马国贤二人,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
由于西方瓷器加入了竞争,进入18世纪后期西方的中国瓷热迅速下降,青花瓷的出口渐渐停止。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但它很快开辟了新兴市场,刚刚独立的美国。
景德镇仍为清代的制瓷中心,全盛时期,制瓷工人达二十余万人。一枝独大的地位让景德镇失去革新的动力,生产技术上的优越感,疏忽了来自欧洲的竞争慢慢丢失了市场。清政府对景德镇的支持也漫无章法不够给力。正当英国陶瓷大举占领国外市场的时候,1786年清政府却裁撤了督陶官一职,景德镇从此无人当家掌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此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除了西方瓷器加入竞争,《青花瓷的秘密》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芬雷还认为,中国瓷热之所以''退烧'’,主要由于精英的时尚品位、审美意趣和知性观点发生了改变。因为整个18世纪,从中国进口依然比本土生产便宜,中国瓷器也被普遍认为质量最佳。
有一些英国瓷器保留了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点,又加入了古典西方的审美准则,使中国瓷器在外观上失去优势。18世纪初,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瓷上绘画,一直有两种倾向。一方面他们欣赏中国画自由灵动的空间感,另一方面,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更喜欢瓷上绘画更有透视感,渐渐对中国式美学产生视觉不适。
加上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连老牌迈森瓷器也曾受到沉重打击,手工作业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新技术的瓷厂层出不穷,迈森瓷厂决定择址另建完全现代化的瓷厂,老厂址留下来作为瓷器博物馆。
从文化角度说,,欧洲人看到到中国腐败衰弱,认为不应该再以中国为榜样,因之产生对中国审美标准的蔑视,“一旦中国模范跌落宝座,中国瓷也随之一起摔下来。”(引自《青花瓷的秘密)好汉不提当年勇,东西方瓷文化的对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中国古瓷器尤为世界人们所珍爱,但面对现代工业商业用瓷的边缘化,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其实茶叶丝绸亦面临相似的状况,值得今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