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恩科是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恩科,顾名思义,是于常规科举考试 之外因皇家开恩而举行的考试。恩科首开 于宋代,当时对于屡试不第又有些才能的考生,允许他们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 附试。为表示皇恩浩荡,朝廷对这类考生的录取率很高,甚至有时会出现在常规的 状元之外另有恩科状元的情况。不过恩科并不经常举行。元代科举制度时断时续, 更无恩科。明代沿用宋代恩科制度,不过开科不多。到清代,恩科制度起了不小的 变化,针对的对象不再是个别考生,而是全体考生。按常规,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 一次,清代恩科即是在皇家遇到喜庆之事 (皇帝娶妻、册封太子、过大寿等事)时, 特别加开一次考试,意思便是皇家开恩, 多给读书人一次人仕的机会。比如,中国于1904年所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便是因当年慈禧太后过七十大寿所开的恩科。

铜佛像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有区别?

佛教在创始早期并没有佛的造像,古代佛教徒甚至认为制作铜佛像是对佛的襄读。公元前才有铜佛像出现,我想那可能是出于后辈弟子们对先圣的纪念和崇拜。。脸型方圆丰润,丰硕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穿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前期宽大,这是对明代佛像衣纹式的继承;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东晋十六国时期,雕铸金铜佛像逐渐盛行起来,标志着我国传统金铜雕塑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技术是经制模、雕刻花纹和浇铸成型后,再进行锉、凿、刻、抛光、焊接、插镶等工序,最后还需鎏金。有些铜佛像至今还是通体鎏金,色泽鲜艳。

铜佛像盛行于大乘佛教形成之后,大乘佛教佛典提倡塑造铜佛像以积功德。铜佛像从姿态上分有:立像、坐像、卧像。大量密宗铜佛像,崇尚写实并突出人体的官能美,十分注意人体结构和塑像的风格。铜佛像身躯和手部塑造得准确优美,袒露的肢体充份体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质感。

佛像发展到清代衰落之态更为明显,造像风格仍以梵像为主,世俗色彩强烈,注意细节的刻画,并用很强的写实性;技术上也更加娴熟,尤其是中小型的金铜造像,代表了中国金铜佛像的水平。

唐代佛教逐渐趋向世俗化,菩萨铜佛像多以真人作为雕塑范本,使菩萨外貌美好,姿势优美随和,人们乐于接近,更利于佛教的传播。这尊思维菩萨铜佛像就是此一趋势的代表作品。菩萨作全脚坐式,右手举起支于右膝,头微右倾,作思维状。全身比例匀称,肌体丰满圆润,蝉羽状装装被讯衣纹和飘带流畅自然,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其风格十分接近敦煌艺术。